庄稼在“書裡”生長

春分剛過,來到雲南省玉溪市易門縣六街街道舊縣社區窩得村,一條百余米長的筆直水泥路兩側全是綠油油的庄稼,大麥已吐穗,蠶豆正採摘,春風一吹,庄稼此起彼伏隨風搖動。從空中俯瞰,像極了一本翻開的書。
打上世紀90年代起,窩得村村民在傳承祖輩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在水泥路兩側探索水旱輪作,路一側今年大春種水稻,來年種烤煙,另一側反之。這種模式下,田裡病虫害少,水稻軟糯品質好,烤煙售價高。
農田像一本翻開的書。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特別是自去年嘗試種植水稻新品種后,村民們走上訂單農業的路子,鄉村振興的步伐愈走愈堅實。
走水旱輪作的路子,前提是得有水。窩得村不缺水。
村裡有一個常年出水的龍潭,水質好。每年插秧,基本用龍潭水。龍潭水不夠,還有不遠的水庫水備著。
因為水好,又是輪作,窩得村產的米軟糯,口感好,不愁銷。“每年售米季,雖說窩得米比其他地方的米單價貴上兩三塊,但顧客仍首選窩得米。”舊縣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秀芬“自賣自夸”地說。
王平榮正在擺弄“客塘土”。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烤煙品質也不賴。易門縣煙草專賣局工作人員說,這裡是優質煙區,這兩年單產可達230公斤,每公斤均價超過36塊錢,畝均收益基本在8000元以上。
記者採訪時,59歲的村民王平榮正手持鐵鍬,迎風擺弄著“客塘土”。再過個把月煙苗移栽,這些由農家肥、秸稈、生土混合后發酵而成的肥料,就將一團團包裹住煙苗根部,“幫助”煙苗生長。
王平榮家在水泥路兩邊都有地,一邊一畝多,攏共兩畝多,每年大春季,一邊種水稻,一邊種烤煙,來年換著種。“相比連作,輪作病虫害少、農作物產量高、品質好。”他說。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光好還不夠,得好上加好。怎麼好上加好?拓展新品種是條路子。
去年,村辦企業易門廣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與易門縣煙草專賣局下屬的公司簽訂合同,由公司免費給農戶提供稻種,並免費提供技術支持,稻谷成熟后由公司按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降低村民種植風險,助農增收。
航拍窩得村農田。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農民種糧能掙錢,糧食生產才有保障。王平榮家去年稻米每公斤賣了8塊錢,比前年的均價6塊錢高了不少,畝產值達到5000多塊。“可以的!”他笑著說,眼角的褶子跟著笑。
當然,不是一好所有都好,受限於種植面積,窩得村還存在稻谷品牌難叫響、產業鏈條難鋪開等問題。要讓越來越多的“糧田”變“良田”,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窩得村要做的還有很多。張秀芬目前能想到的就是,借助田園風光,發展鄉村旅游,讓村民們“口袋”越來越鼓,干勁越來越足。
易門縣煙草專賣局也在考慮,在更多適宜的地方推廣稻煙輪作,既提高種地效益,又提升糧食產量,盡力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讓農民挑上“金扁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