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韓非子》:道理藏在故事裡(子曰詩雲)

熊 建
2023年02月17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韓非子》:道理藏在故事裡(子曰詩雲)

  再有智慧的人治國,也不如用法治國好,這是法家的觀點。

  《韓非子·難三》裡講過一個故事,說鄭國的名臣子產早晨出門,路過居民區時,聽見婦女的哭泣聲。子產示意車夫停車,仔細聽了一會兒,派官吏把那個婦女捉來審問,斷定她就是親手絞死丈夫的人。

  過了幾天,車夫問子產:“您是根據什麼知道那婦女是凶手?”子產說:“她的哭聲顯得很恐懼。一般來說,人們對於親愛的人,剛病時憂愁,臨死時恐懼,死去后悲哀。那天她哭已死的丈夫,不是悲哀而是恐懼,所以知道她有奸情。”

  對此,韓非評論說,奸情一定要等子產親自聽到和看到,然后才了解,那麼鄭國能查到的奸情就太少了。不任用主管監獄訴訟的官吏,不採用多方面考察驗証的治理措施,不彰明法度,而依靠個人聰明,勞心費神去獲知奸情,難道不是缺少治國的辦法嗎?君主難以普遍地了解臣下,所以要依靠人來了解人,利用事物來治理事物。

  《韓非子》整本書就是這樣,特別喜歡用故事來說明道理。什麼道理呢?就是圍繞“怎樣做君主”這5個字做文章:君主怎樣最有效率地利用臣下來為自己做事情,怎樣防范臣下產生弒君篡位的野心,如何富國強兵,如何生存發展,等等。

  作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批判地吸收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學說,提出了以法為主,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完成了這部《韓非子》,當然也有后人增竄的部分。

  北宋宰相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國學大師章太炎則提出“半部《韓非子》治天下”,正是看到了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是由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聯袂而成的。二者互相滲透,相輔相成。韓非本人是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韓非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的公子。他目睹國家衰敗不振,自己的諫言也不被接納,隻好埋頭著述,寫下了10多萬字的雄文。可謂弱國卻出了強權思想。

  當時秦王嬴政正躊躇滿志,准備一統天下,偶然讀到韓非寫的《孤憤》《五蠹》等文章,產生極大興趣,還以為是哪位前賢所作,遺憾自己見不到其人呢。這正足以說明韓非著作的流傳之廣、影響之深。直到清末,翻譯家嚴復給光緒上“萬言書”,其中還說道:“在今天要談救亡圖存的學說,我想隻有申不害、韓非子的大致可用。”

  今天我們說《韓非子》,但一開始叫《韓子》。北宋時,歐陽修十分推崇韓愈,稱之為韓子。此后,人們說的“韓子”就多指為韓愈,韓非的《韓子》就改稱《韓非子》了。

  今本《韓非子》有五十五篇,按內容來說,可分為6組。第一組,《孤憤》《說難》等上書韓王的進諫之作,闡述帝王之術和政治韜略,渴望得到君主的理解和重用。

  第二組,《解老》《喻老》等哲學著作,這是韓非解釋《老子》的作品,將老子之道進行了有利於君主專制的改造。

  第三組,內、外《儲說》等資料匯編,包括韓非搜羅、匯集的歷史故事、當代掌故,用以印証他的“帝王南面之術”。這部分的故事都很精彩。

  第四組,《用人》《功名》等政論文章,這是韓非系統闡釋政治思想的作品,論述君主的治國用人之道。

  第五組,《難》《顯學》等疾世之作,都是韓非痛斥時弊、指點天下的激揚文字,既批駁儒家思想,又非難墨子學說,要求用法家理論來統一思想。

  第六組,《初見秦》《存韓》等后人附會增竄之作。

  韓非本人口吃,說話不麻利,但文章寫的是真好,辭採飛揚,比喻巧妙。尤其是善於講故事,把觀點藏在故事之中,比滔滔雄辯更有力量,更容易讓人接受。年深日久,很多故事,人們可能已經忘了它要說明的道理,但記住了故事本身,用在日常表達中,變成了成語,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買櫝還珠、唇亡齒寒、一鳴驚人、老馬識途……太多了,流傳至今。

  最后要說明的是,《韓非子》中雖然包含一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不阿貴”等進步思想和符合現代政治文明的法律原則,但書中赤裸裸的統治術和政治操作,過於偏激,十分功利,需要仔細甄別。

  正如近代學者馮振所說:“《韓子》乃藥石中烈者,沉疴痼疾,非此不救﹔用之不當,立可殺人!雖知醫者,凜凜乎其慎之!”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