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探訪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后的第一個春節

金沙綠電送萬家(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23年01月27日08: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金沙綠電送萬家(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峽谷中,白鶴灘水電站巍峨聳立,滔滔江水被攔截於此,一湖澄碧映青山,蔚為壯觀。

2023年春節,是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后的第一個春節。從緊鑼密鼓的配套建設、高效運行的供電保障,到有條不紊的生態保護,白鶴灘的春節和平時一樣,忙碌而有序。

浩蕩江水在這裡匯聚成的巨量綠電,順著密布的特高壓線穿越山河,7毫秒左右就被“閃送”到2000公裡之外的江南,點亮萬家燈火,照亮無數人的新年。

精益求精,建設大國重器

一大早,三峽集團白鶴灘大壩項目部工作人員李將偉就趕往大壩平台——盡管辦公室能看到智能建造監測數據,可春節假期,他還是堅持到大壩這樣的重點部位現場巡查。

隨著16台機組全部投產發電,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建設進入收尾階段,地面偶爾才有重卡駛過,曾經世界上最大的纜機群如今也隻剩3台。

眺望兩岸,一層一層階梯狀的山體向上延伸,直接天際。站在100層樓高的攔河拱壩上,難抑心潮澎湃。“咱們腳下踩的,可是3條時速170公裡的‘高速公路’。”李將偉所指,正是為確保萬年一遇特大洪水工程安全而建造的世界規模最大的無壓泄洪洞。

單機容量100萬千瓦居世界第一,無壓泄洪洞群規模居世界第一,地下洞室群規模居世界第一,300米級高壩抗震參數居世界第一,首次在300米級特高拱壩全壩使用低熱水泥混凝土……在規模巨大、綜合技術難度位居世界第一的白鶴灘水電站工程中,中國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開辟多個首例。“發電機組單機容量100萬千瓦是什麼概念?一個小時100萬度電,夠一家人用400年!”李將偉驕傲地說。

如今,樞紐工程完工,建設人員還要為后續配套項目忙碌。“發電設施全部投產后,我們甚至比之前還要忙。”最近,李將偉經常加班,消防等附屬工程尚需推進,竣工驗收資料尚需梳理,智能建造經驗還需總結,“想要精益求精,就有干不完的事情。”

大水電建設工期長、工作苦、交通不便,但李將偉樂在其中:“參與大國重器建設的那種自豪感無與倫比,我還是想繼續干大水電!”

持續優化,保障節日供電

當前,正是迎峰度冬關鍵時期,供電關系著國計民生。白鶴灘水電站為江浙兩省提供電源,是“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之一。

這段時間,為了高效輸電,白鶴灘工程建設部黨委書記何煒忙前忙后。“一個城市通了高速,但想及時疏散貨物,縣鄉道路也得暢通。電力也是如此,不僅要靠主干電網,還需線路配套,否則可能‘窩電’。”何煒說,好不容易建成的“國之重器”,必須通過科學運營提高其運行效率。

“春節假期,除了安全巡查與數據監測,發電情況也需要實時監測。”走進忙碌的地下廠房,白鶴灘電廠運行部值班主任趙碧誠介紹,節日期間保電送電,要有人守著中控室與兩個地下廠房,盯著儀表盤。全場設備每天至少3次巡檢,哪台機組開、什麼時候開、電站運行情況如何,樣樣都需要工作人員時刻監測。

為了電站安全運行,電廠運行部工作人員王斌和班組同事進行了封閉管理。“目前開機運行機組台數10台,日均發電1.65億度,大概能滿足20萬戶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王斌介紹。

早在機組投產前,王斌就提前參與了試運行。當時,一半以上員工在金沙江峽谷連續堅守100多天,最終實現“一次安裝完成、一次啟動成功、一次調試成功”。“高達50米、重量超過8000噸的龐然大物,每分鐘111圈高速轉動,還能在上面立硬幣而不倒,這是大型水電機組安裝歷史的最優紀錄。”王斌十分自豪。

白鶴灘水電站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運行專業人員僅有百余人,其背后是高度的智能化、自動化支撐。由於是世界上首批百萬千瓦機組,趙碧誠和班組同事作為守護者,依然在摸索電站運行的“最優閾值”。“以瓦溫為例,如果報警閾值設置過寬,容易頻繁觸發警報,影響運行效率﹔要是過窄,就會威脅運行安全。”趙碧誠說,正是在持續優化中,中國發電技術從跟跑實現了領跑。

和諧共生,譜寫生態新篇

江水潺潺,如畫雋永。“趁著冬季魚類休息,我們抓緊時間開展集魚系統的自動化改造,等開春魚類洄游繁衍時就能投用了。”漫步江邊,白鶴灘工程建設部技術管理部張昺榴說。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江裡的魚或許最有“發言權”。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建設了集運過魚系統、分層取水設施、魚類棲息地生態修復工程、增殖放流站等。200多米的高坎,魚根本游不過去,必須建立集魚站,通過收集、分揀暫養以及保護放養,保証金沙江上下游魚類順利生存、產卵、繁殖。“收集上來的魚必須第一時間分揀,否則小型魚類很容易被金沙鱸鯉這樣的肉食性魚類捕食。”張昺榴介紹。

春節假期,集魚站雷打不動開展魚類轉運:每兩天轉運一次下游魚類到上游放流,幫助圓口銅魚、長薄鰍、中華金沙鰍等產漂流性卵魚類翻壩,努力實現樞紐上下游魚類及水生物生態平衡。半年時間,白鶴灘水電站集魚站已幫助1.5萬條洄游魚實現翻壩,其中不乏珍稀瀕危魚類。

溯流而上,距主壩上游約4公裡處,青山環抱一片超過14萬平方米的植物園。古木參天、綠蔭疊嶂,映入眼帘的是粗壯高大的黃葛、木棉……枝繁葉茂、次第舒展。張昺榴告訴記者:“在這兒安家的,是白鶴灘水電站海拔825米蓄水線下挂牌保護的57棵古樹。”

為保護施工區、淹沒區的古樹,電站建設者專門修建了這片園林。除了古樹,還有不少有觀賞、利用價值的樹被移栽到移民安置區、公園等地,妥善保護起來。

本期統籌:郭雪岩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7日   第 02 版)

(責編:徐前、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