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蒙自 :壯家土八碗傳承食文化

春節將至,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特色美食紛紛登場,殺豬飯、熏臘肉、串香腸……一場場舌尖的盛宴帶來濃濃的年味。作為蒙自市文瀾街道多法勒村的一大特色,每逢春節,土八碗都是年夜飯的主角,象征著豐收、團圓與美好。
廚師在做壯家土八碗。李柏霖攝
土八碗,顧名思義,就是舊時多法勒壯家宴席八碗菜肴的通稱,是一個廣義的叫法。之所以叫“土”,是因為舊時農村宴席都用土大碗來盛裝菜肴。如此一說,這個“土”似乎已經充滿了風情別致的地方口味及民俗文化。但各地壯族的土八碗因產地食材不一,因而菜品也不同。多法勒村壯家的土八碗分別是酥肉煮萵筍、三絲炒面、蛋卷蒸菠菜、土佬扣肉、頭刀菜、涼拌雞絲、芙蓉蛋花湯、鴨子燉芋頭。
壯家土八碗——土佬扣肉。蒙自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每到過年過節,我們都會做上一桌壯家土八碗招待客人。‘八’和‘發’諧音,寄托著壯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多法勒壯家土八碗傳承人陳健忠說。
壯家土八碗。雷明攝
看似簡單的壯家土八碗,卻是歷史悠久,寓意豐厚。一桌“土八碗”,碗碗各有不同的搭配和燉法,代表著一年四季,身體健康,四面八方,萬事如意。
“以前生活條件差,很少能夠吃得上肉,隻有過年的時候,家庭條件好的人家才能吃得上一次。壯家人將一年才能吃得上一次的菜品端上餐桌,體現壯家人的熱情好客。現在日子好了,壯家土八碗經過世代傳承,更是別具特色了。”講起壯家土八碗,陳健忠有說不完的話。
蛋卷蒸菠菜。雷明攝
據陳健忠介紹,在傳統文化中,多法勒村壯家土八碗是當地居民幾百年來的飲食文化的代表,其制作方法原生古朴,充滿鄉土氣息,滋味濃郁,受到廣大居民的青睞,隨之成為了餐桌上的常見菜品。土八碗八個菜葷素搭配,肥而不膩、素而不淡,百食不厭,這成為了壯家土八碗的一大特色,是壯家土八碗每一代廚師傳承下來的正宗做法,更成為了壯家土八碗經久不衰的秘訣。(雷明、李柏霖 蒙自市融媒體中心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