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雲南分網>>雲嶺時評

以文化振興之“筆”繪鄉村振興之“景”

2022年12月20日17:50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環,是鄉村振興的智慧源泉和內在動力,對五大振興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隻有加強鄉村文化振興,耕種文明的“種子”,才能幫助農民樹立發展信心、振奮精神、激發活力,從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用“活”公共文化設施。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鄉村文化供給得到了明顯提升,但種類單一、數量不足、利用率不高仍是一些鄉村的狀況。公共文化設施作為涵養鄉風文明的有形載體,既要建起來,更要用起來。各地在完善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時,要避免“一刀切”的想法,在設施標准上要因地制宜,在內容供給上要精准對路,把建設和維護結合起來,把完善硬件和提升軟件結合起來,真正將設施建到群眾的“心坎上”,通過用“活”設施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讓廣大農村居民享有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強”文化人才隊伍。隨著交通和網絡的不斷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城市轉移,鄉村文化主體缺失的現象日漸突出,鄉村文化日漸式微。人才是干事創業的關鍵資源,鄉村文化的繁榮離不開人才的精耕細作。各地要統籌抓好“引、育、用”三個措施,通過完善文化人才投入、創業扶持、激勵保障、教育培訓等政策,不斷優化鄉村文化人才發展環境,引導文化人才向鄉村基層一線流動,切實建強文化人才隊伍。此外,還要充分發揮本土群眾的力量,深入挖掘本土藝人、非遺傳承人等文化能人,通過資金扶持、師徒傳承等措施不斷提升鄉村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形成鄉村文化人才在傳幫帶方面的良性互動。

做“優”數字文化產品。鄉土文化本身具有的強大的活力,若能從厚重的鄉土文化土壤中發掘合適的角度、走合適的路子,再借助互聯網的“東風”,鄉村文化一樣可以大火。優質的數字鄉村文化產品可以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強大動力。要加強數字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將鄉村傳統優秀文化與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平台進行融合,打造自發生長、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產品,進一步豐富鄉村文化供給形式。同時加大創建數字文物資源庫的力度,為鄉村文化治理提供數字化平台,既能傳承和利用好鄉村文化遺產,還能增強農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楊雨菡 )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