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時政

“十四五”昆明工業這樣干

2022年11月28日08:29 | 來源:昆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十四五”昆明工業這樣干

美編李靜/制圖

日前,市政府印發《昆明市“十四五”工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從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創新能力、綠色集約、融合發展5個方面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的發展目標,並展望2035年遠景目標。

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市工業規模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0.0%,新興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0.0%﹔展望2035年,工業成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柱和現代化建設的先鋒力量,創新生態高度活躍,以新興產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根基更加穩固,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走在西南前列,形成一批全國一流的產業地標,建設成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立足西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現代工業核心區和區域性國際產業高地。

現狀與形勢

高質量發展初起步

站在“十四五”,回望“十三五”,我們可以看到,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全市工業領域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4+4”重點產業,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工業經濟呈現“速度較快、質效雙升”的良好態勢,為“十四五”時期工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就產業結構而言,昆明堅持進退並舉,精准施策,產業結構日趨優化。2020年“4+4”重點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83.3%,較2016年提高4.5個百分點,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97.4%。其中,4個優勢傳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較2016年增長45.1%,4個新興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增長28.6%,“一煙獨大”的格局得到逐步改善。

但也要看到,“十三五”期間,全市工業發展水平雖然穩步提高,但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尚處於高質量發展起步階段,產業基礎和產業生態存在明顯短板,工業現狀水平與高質量發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工業經濟規模偏小、工業增速明顯放緩,產業內部結構失衡、傳統產業比重過高,研發投入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亟待提升,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園區配套體系滯后、協同機制亟待健全等方面,與工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不匹配,須從戰略高度引起重視。

“十四五”時期是昆明推進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的關鍵時期,更是昆明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將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規劃》指出,一方面,創新將成為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創新驅動和科技強國戰略持續深入推進﹔實體經濟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一系列利好政策陸續出台持續加碼﹔雙循環新格局加快形成,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不斷深化﹔“新基建”步入快車道加速落地,營造新應用場景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道阻且長,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對新舊動能轉換提出更高要求、區域競爭不斷加劇導致產業“突圍”難度增加,宏觀環境的錯綜復雜對產業轉型與創新發展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全市工業經濟必須深入對接制造強國、科技強國等國家戰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以高質量發展擎起全市經濟發展的“頂梁柱”。

定位與布局

強化“兩核一極多點”格局

在明確構建現代工業體系的同時,《規劃》還圍繞以工業和信息化為主的開發區、產業園區加快完善全市工業產業空間布局,聚焦重點領域和環節,充分挖掘、發揮各個園區資源優勢和特色,重塑工業發展新格局。

《規劃》堅持功能導向,統籌三區工業發展,以各縣(市)區功能定位為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理念、高標准責任要求統籌並優化全市工業布局,形成支撐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的有機空間組合。具體來說,產城互動—創新融合引領區,依托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呈貢區等城市功能核心區,遵循工業布局由城區集中向郊區延伸和向以工業園區集聚分布的階段性變化,發揮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等產業要素資源聚集優勢,以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城市功能為導向,推動產城互動融合發展﹔量質並舉—先進制造承載區,依托安寧市、晉寧區、富民縣、宜良縣、嵩明縣、石林縣等城市功能拓展區,促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良性互動、協同發展,打造主城區工業疏解承接地和新增、新興工業項目的重要承載區﹔綠色優先—生態工業轉型區,依托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等城市生態涵養區產業載體,發揮生物多樣性、重要植被類型集中分布的資源優勢,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進高水平生態涵養保護,突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生態涵養示范和綠色產業發展,構建以綠色食品加工、循環經濟、綠色能源等為主體的生態友好型工業體系。

《規劃》還突出園區引領,強化“兩核一極多點”格局,充分發揮高新區、經開區全市工業的引領作用,夯實滇中新區工業產業發展基礎,推動各類園區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形成“兩核一極多點”的總體格局。其中, “兩核”指高新區和經開區,“一極”指滇中新區,“多點”指按照“1個主導產業+2個輔助產業”的要求明確產業定位的各省級工業園區。

就滇中新區而言,以嵩明楊林經開區、空港經濟區、安寧產業園區等重點產業園區為承載主體,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政策支持,提高滇中新區產業綜合承載能力,著力建設支撐昆明工業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增長極。其中,嵩明楊林經開區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鞏固發展以綠色食品、包裝印刷及紙制品為主的非煙輕工傳統優勢產業﹔空港經濟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含電子信息新材料)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生物醫藥等產業﹔安寧產業園區(安寧片區、晉寧片區、海口片區)以化工產業為主導,加快發展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冶金等產業。

思路與體系

打造新引擎 重塑新優勢

針對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規劃》指出,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建立健全有利於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夯基礎、補鏈條、聚主體、轉方式、優載體、促開放,構建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迭代升級的現代工業體系,謀劃一批引領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將新興產業打造成為昆明工業的新引擎,全鏈條重塑傳統產業新優勢,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實現質量、動力和效率“三大變革”,推動全市工業大調整、快升級,走出一條高質量、跨越式、超常規的發展道路。

《規劃》明確,立足昆明產業基礎,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按照“增量優質、存量優化”的要求,發展壯大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將其打造成為昆明工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重塑化工、冶金、非煙輕工、煙草及配套等傳統產業新優勢,構建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迭代升級的現代工業體系。

在打造新興產業新引擎方面,《規劃》聚焦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拓展優質增量,重點培育和引入創新型領軍企業,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品牌,為昆明工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有力支撐全市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以新材料為例,昆明將主要聚焦有色金屬新材料、稀貴金屬新材料、電子新材料、化工及新能源電池材料4個領域,逐步實施重點領域的建鏈、補鏈、強鏈工程,不斷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水平,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行業龍頭企業、產值超5億元的領軍企業,建設一批規模大、鏈條長、拉動力強的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力爭到2025年,新材料產業工業總產值突破1200億元。

在重塑傳統產業新優勢方面,《規劃》明確,推動化工、冶金、非煙輕工、煙草及配套產業4個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推進“互聯網+”“大數據+”“機器人+”“標准化+”在傳統優勢產業領域融合應用,持續鞏固傳統產業的優勢和市場份額,加快傳統優勢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的中高端轉型邁進。

任務與保障

深入推進產業基礎再造

在探索新路徑方面,《規劃》明確,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發揮區域要素資源優勢,深入推進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現代化、創新主體升級、生產范式轉型、產業載體提升、區域開放合作等重點工程,以推動全市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以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為例,《規劃》從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完善創新服務體系、暢通創新成果轉化渠道3個方面加以細化。在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方面,《規劃》提出,以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為核心,圍繞新材料、生物醫藥、先進裝備、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爭取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落地布局,支撐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持企業牽頭,聯合科研院所組建產學研合作聯合體,開展共性關鍵技術與工藝、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等方面協同攻關。積極布局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科技創新“揭榜挂帥”“經費包干”制度,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揭榜項目,面向環保高效柴油機、先進光學儀器、新型高純靶材、貴金屬功能材料制備等重點領域,力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和工藝裝備。建立科技創新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完善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政策,支持工業強基成果示范應用和推廣。

在區域開放合作工程方面,《規劃》從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擴大國際開放合作交流、加快磨憨國際口岸城市建設3個方面加以細化。在加快磨憨國際口岸城市建設方面,《規劃》提出,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發揮昆明和西雙版納“兩地”,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經開區、昆明綜保區、磨憨—磨丁合作區“四區”疊加優勢,重點在產業培育、園區建設、招商引資、科技研發等方面與東南亞國家開展合作。積極謀劃磨憨—磨丁合作區建設和產業發展,適度超前建設電力、燃氣、供水、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按照產業發展要求推進標准廠房建設,提升產業承載力。依托中老鐵路開通機遇,發揮口岸貿易便利化優勢,推動鐵路沿線資源開發利用,建設沿線經濟帶,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打造“一帶一路”上的戰略支點和面向中南半島的重要開放門戶。

此外,《規劃》還從切實轉變政府角色,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要素保障﹔抓好規劃落地實施,確保規劃成效3個方面明確了具體的保障措施。(付碧東 殷雷)

(責編:徐前、木勝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