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映像非遺 | 人間草木 染就詩詞裡的中國色

劉怡 蔡樹菁
2022年11月19日10:32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拾得紅茜草,染就石榴裙”,歷經盛夏到秋末,居住在雲南的網友“@棲藍Qilan”(以下簡稱棲藍)用古代詩詞中的“茜草”做植物染,自制了一條石榴紅的馬面裙,還原出了詩詞裡的中國色,這一如詩般的浪漫行為,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採集植物、萃汁染色、晾晒制衣……7年間,棲藍徜徉在古籍裡,與植物染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對話,在自然中,用人間草木染就詩詞裡的中國色。

“植物染竟是我們祖先一直使用的技藝”

植物染,也稱草木染,是利用植物的根、葉、以及枝、皮,經過提取、制液、上色等一系列工序在織物上進行染色的工藝,是一項古老的手工技藝。

植物染布料染色后陰干。(受訪者供圖)

植物染布料染色后陰干。受訪者供圖

棲藍的老家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當地一道傳統美食——花米飯,就是用天然植物染色的糯米,但她從沒想過,染米飯的花草還可以用來染布。

2015年,彼時深居深圳山中的棲藍與茶為友。一日,她被日本電影《古都》中的“友禪染”(植物染的一種)所吸引,“花紋色彩極其絢麗,當時我就被驚艷到。”當棲藍深入了解時,她驚訝地發現中國古代服飾都是使用植物染色制作的,“植物染是我們祖先一直在使用的技藝,而且中國古代的一些紡織品以及紡織品染色技術,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非常先進的。”

因植物染技術耗時長、工序復雜、成品率不高,當時會做植物染的人很少,網上有關植物染的資料更是寥寥無幾,棲藍隻得自己摸索學習,翻閱《天工開物》《齊民要術》等相關古籍,從古老先民的智慧中找方法。

【2】棲藍採摘染料“漢菜花”。(受訪者供圖)

棲藍採摘染料“漢菜花”。受訪者供圖

“書本上記載了基礎的染色方法,理論上很簡單,但去實踐才發現把這個顏色染出來,其實很難。”為了還原出古籍中記載的顏色,棲藍隻能不斷地採集植物染料,一遍遍地摸索試色。

“嘗試用洋蔥、茶葉、路邊的綠葉和小花給布料染色,想著有一天可以把這美麗的顏色穿在身上。”2015年6月,棲藍發了一條朋友圈,記錄下了自己的植物染初嘗試。她用“敲拓染”的方式,將生活中常見的新鮮花、草、莖葉等敲敲打打,其形態、色彩便永久凝固在棉布上。自然界中萬千植物,春夏秋冬四季各不同,在敲拓染中,棲藍留住了時光,也看到了生命漸變的過程。

【3】鮮葉敲拓染。(受訪者供圖)

鮮葉敲拓染。受訪者供圖

從詩詞中尋找靈感 在自然中感知色彩

“我從古詩詞裡尋找靈感,也從古詩詞裡找到方法。”看到春天院子裡綻放的石榴花,棲藍設想用石榴花染出石榴紅裙,結果試色后的成品卻差之千裡。當她翻閱古詩詞,發現了古人有記載:“拾得紅茜草,染就石榴裙。”最終棲藍用茜草染制出了一襲俏麗動人的石榴裙。

中國傳統色數量繁多,但許多色彩古籍中並沒有記載具體的染色方法,這是棲藍研習植物染中最具挑戰的部分。但多年山間的生活成了優勢,每當她從古詩詞和文學作品中尋找到顏色靈感,就去到自然中取材,採集身邊的植物,一樣樣試色,不斷摸索嘗試,建立自己的顏色原料庫。

【4】棲藍用植物染料染制布料及漢服。(受訪者供圖)

棲藍用植物染料染制布料及漢服。受訪者供圖

“在和自然相處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累積了對色彩的感知。”棲藍介紹,植物染中黃色常用梔子,但色牢度總有些欠缺。有次她回老家,發現地裡種了一大片黃黃的萬壽菊,她便採來試色,沒想到萬壽菊這種沒被記載過的染料卻給了她大大的驚喜,“染出來的黃很漂亮。”她還注意到,春天摘的艾草染出的是鮮嫩的“艾綠”,秋天摘的艾草染出的是沉穩的 “綠沈”,不同季節的艾草能染出不同的綠色。

在自然中感知色彩,身邊的一切似乎都成為了棲藍的染料。在楊梅旺季,棲藍便嘗試楊梅染,玫瑰色的成品布料不僅留住夏日色彩,還一並存下酸甜的果味﹔初秋,柿子成熟前,她便採下青柿搗碎、浸泡、日晒,染出陽光的色彩﹔回憶起兒時光著腳丫在田野裡奔跑,棲藍便取一塊泥巴做泥染,讓大地之色流淌著泥土的芬芳。

【5】萬壽菊染液浸染布料。(受訪者供圖)

萬壽菊染液浸染布料。受訪者供圖

探索傳統技藝的現代化表達

2020年,棲藍回到家鄉雲南居住,在她分享作品中,也頻繁出現雲南大理白族的扎染工藝,與植物染相結合,藍有了更多種類豐富的表達,似乎也更加靠近她的名字“棲藍”的含義——詩意地棲息在一片藍色的柔媚中。

【6】白族扎染與蓼藍鮮葉敲拓染布料制成的漢服。(受訪者供圖)

白族扎染與蓼藍鮮葉敲拓染布料制成的漢服。受訪者供圖

在雲南,棲藍用近2年的時間,採集四季草木染就唯美中國色。春天,是三月金燦燦的鼠曲草和密蒙花,四月茂盛的灰菜﹔夏天,則是荷葉和鬆針綠﹔秋天,便是野梔子、鳳仙花、萬壽菊、梭梭草的黃……敲拓染、生葉染、媒染、煎煮染、扎染等工藝輪番登場。

“蒼葭、翠微、春辰、天縹……我曾在古詩詞中遇見過這些美麗的顏色,想象著它們美得何等動人。”棲藍說,“當我把這些顏色染出來穿在身上時,它們帶著自然的芬芳,在我眼前活了起來。”最終,棲藍找到了植物染最好的呈現載體——漢服。“當植物染的色彩運用到漢服的搭配中,效果會很驚艷。”棲藍自學了漢服制作,每一次用植物染制的布料都被她制成漢服,穿在身上。

【7】每一次用植物染制的布料都被棲藍制成漢服,穿在身上。(受訪者供圖)

每一次用植物染制的布料都被棲藍制成漢服,穿在身上。受訪者供圖

如今,棲藍也在不斷嘗試將植物染和漢服等傳統技藝文化用更為現代化的方式進行表達,把植物染和漢服運用到現代設計中,更適應日常穿著的需要。棲藍近期的一條朋友圈,晒出了朋友穿著一身現代黑衫搭配自制石榴紅馬面裙的照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碰撞出知性與自信。她說:“你可以穿著馬面裙去騎摩托、去上班,傳統的東西變得時尚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喜歡,這樣才會延續它的生命。”

【8】棲藍近期的一條朋友圈,晒出了一組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進行結合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棲藍近期的一條朋友圈,晒出了一組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進行結合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入坑”植物染多年,棲藍一直希望更多人能愛上植物染,愛上這些來自大自然的、來自祖先的智慧和饋贈。“這些顏色實在是太美了,如果隻有我自己知道的話,是不是有點虧?”平時,棲藍會用視頻將植物染制作過程全部記錄下來,發到網上與大家分享。

分享視頻也讓棲藍找到了更多的同好。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套漢服,靈感來自秦觀《南歌子》的“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當她把制作視頻放到網上,另一名植物染的愛好者聯系到她,與她探討“揉藍”究竟是什麼色。在探索植物染的路上,她不再孤獨前行。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嘗試做植物染,我感到很欣慰。”棲藍說,當植物染越來越有影響力,這項技藝的傳承就會更有未來。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