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省提升濕地保護管理水平,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質量——

守護高原之腎 建設綠美雲南

2022年11月10日09:01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護高原之腎 建設綠美雲南

昆明漁浦寒泉森林生態濕地公園 本報記者 張彤 攝 大理劍川劍湖濕地公園 本報記者 楊崢 攝 

大理劍川劍湖濕地公園 本報記者 楊崢 攝

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中國湖北武漢主會場和瑞士日內瓦分會場同步舉辦,全球目光聚焦濕地保護。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基因庫”,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固碳減排、緩解和預防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多年來,雲南緊緊圍繞濕地保護目標,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要求,全面提升濕地保護管理水平,持續完善濕地分級分類管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質量。

齊抓共管 開創濕地保護修復嶄新格局

雲南是長江、珠江、瀾滄江、紅河、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的上游或源頭,是生態繁榮的生態高地,被譽為“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世界花園”。分布於各流域的河流、湖泊、沼澤濕地在高原和山地間熠熠生輝,全省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濕地周邊區域。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顯示,全省有一級地類濕地3.98萬公頃,包括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沼澤草地、內陸灘涂、沼澤地,還有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和溝渠共55.39萬公頃。雲南濕地資源有著生態區位重要、生態功能突出、類型復雜多樣、生物種類豐富、生態景觀秀麗、生態系統脆弱等特點,保育了全國53%的濕地植物和43%的濕地脊椎動物(其中濕地鳥類種數佔全國的70%),在全國濕地保護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多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在先后作出的“生態立省”發展戰略、構建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美麗雲南建設、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等重大決策部署中,均將濕地保護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在當時尚無可循上位法的情況下,雲南省於2014年1月施行《雲南省濕地保護條例》,推動濕地保護工作步入法治軌道。隨后,《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濕地保護工作的意見》《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貫徹落實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的實施意見》相繼出台,明確了全省濕地保護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政策措施,保障有關濕地保護的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省直9部門聯合出台《雲南省貫徹落實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行動計劃》,並成立了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協調小組,制定印發了《雲南省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協調小組工作規則》。全省上下形成了高位推動、全面推進、齊抓共管、合力保護的濕地保護修復嶄新格局。

“十三五”以來,雲南累計爭取國家濕地保護資金7.05億元,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6.56萬畝,修復退化濕地面積40余萬畝,濕地面積增加了73.53萬畝,濕地保護率提高了18.87個百分點。水禽棲息地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黑頸鶴、黑鸛、紫水雞等珍稀水禽種群數量增加明顯,新記錄到了彩鹮、長尾鴨、白眉田雞等濕地鳥類。莼菜、野菱、海菜花等重點保護植物和雲南特有植物分布范圍逐年擴大,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效明顯。

全力探索 提供雲南方案貢獻雲南經驗

加強濕地保護,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穩定,充分發揮濕地的“水庫”“碳庫”“糧庫”“錢庫”功能,有利於改善區域生態結構,優化人居環境﹔有利於增加濕地產品,發展生態產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態消費需求,讓濕地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有利於提升水環境質量,促進高原湖泊和江河源頭治理﹔有利於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弘揚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有力保障。

多年來,雲南通過政策引導有效提高了各地保護濕地、修復濕地的積極性,雲南濕地保護事業進入快車道,為全國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雲南方案,貢獻了雲南智慧。

根據雲南濕地的重要性和典型性,雲南省結合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實際,探索濕地分級分類體系,先后印發《雲南省省級濕地公園建設管理辦法》《雲南省省級重要濕地認定辦法》《關於加強濕地保護小區建設的通知》《關於加快推進濕地認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目前,全省認定國際重要濕地4處,省級重要濕地31處,一般濕地1246處﹔劃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7處,濕地公園19處,濕地保護小區177處,初步形成以重要濕地、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為主體,一般濕地和濕地保護小區為補充的濕地分級分類體系。2022年,全省首次實現4處國際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全覆蓋。

為加強和完善對濕地的監測和管理考評機制,雲南省出台《雲南省濕地生態監測管理辦法(試行)》,以全省濕地資源調查數據庫為基礎,探索建立了濕地資源年度監測制度。每年通過衛星影像判讀、現地核實等方式及時掌握濕地資源年度消長變化,不斷更新完善濕地資源數據庫,落實監測、核查、執法“三個全覆蓋”,實現濕地資源動態管理,建立了省市縣三級相統一的濕地資源管理數據庫,實現全省濕地資源“一張圖”。

在此基礎上,雲南省以強化成果運用為導向,先后將濕地率、濕地面積、濕地保護率等納入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考核、省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實績考核評價、縣域經濟發展分類考核評價、林長制督查考核等范圍。省級財政將濕地保護情況作為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安排指數,通過政策引導有效提高各地保護濕地、恢復濕地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以強化濕地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為目的,省政府批復同意成立了省級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為濕地保護科學決策提供保障。研究制定了《省級重要濕地認定》《濕地生態監測》等技術標准,編制了濕地公園管理評估規范、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核心區濕地修復植物名錄和物種負面清單,為指導開展全省濕地保護工作提供重要支撐。依托濕地相關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開展濕地生態服務價值評估、濕地應對氣候變化、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高原退化濕地修復、滇西北高原濕地湖濱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突破制約濕地保護發展的科技瓶頸。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全省林草部門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宣傳好、貫徹好、實施好《濕地保護法》,及時修訂《雲南省濕地保護條例》,逐步完善濕地保護管理政策和制度。編制實施《全省濕地保護規劃》,認真落實濕地資源調查評價、總量管控、分級管理、目標責任、協作和信息通報等管理制度,切實加強濕地資源監管。完善分級分類體系,強化濕地修復,嚴格濕地保護執法,持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建設綠美雲南,筑牢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記者 胡曉蓉)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