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富源:擦亮地名文化品牌賦能鄉村振興

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自古就是內地進入雲南的交通要道,素有“入滇第一關”“滇黔鎖鑰”之稱。近年來,富源縣在繼承發揚地名文化、打造地名品牌、挖掘地名內涵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推進地名文化建設,將地名文化融入到鄉村振興中,在鄉村振興塑形的同時,也讓鄉村振興鑄魂。
點亮特色地名 賦能鄉村振興
“今年以來,游客都特別多,每天絡繹不絕。”大河鎮起鋪紅色黨性教育基地負責人張鴻介紹。
為了推動地名信息有效服務鄉村振興,富源縣通過與互聯網地圖企業合作,開展“助力鄉村振興、點亮美好家園”地名上圖活動,將100余條鄉村旅游地、農特產品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項目點在內的重點地名採集上圖,實現特色地名在互聯網地圖上標注,在國家地名信息庫裡更正錄入。通過地名上圖標注,古敢水族鄉村民種植的韭菜月銷量增加30噸﹔營上鎮海戛李子入園人數增加2000余人,銷量增加200余噸,收入增加200萬余元。
“自從基地名字上了地圖后,基地半年來接待學習及旅游觀光人員15萬余人次,客流量是上半年的3倍,當地經濟收入增加300萬余元。”張鴻說。
據富源縣民政局負責人介紹,富源縣傳承、保護和弘揚優秀的地名文化,地名文化又為外部了解本地農產品打開窗口,農產品品牌豐富了地名文化,地名文化牽引本地農產品積聚了品牌效應,兩者兼得利。
普沖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追尋紅色地名 打造紅色名片
在富源縣多樂原景區紅軍長征過雲南紀念館,每天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
“群眾來參觀紅色遺物,單位開展黨性教育,企業組織開展拓展訓練,每逢節假日,游客更多。”多樂原景區負責人說。
紅軍長征途經富源起鋪、鐵鎖箐、白龍山、車心口等地,在這些地方留下來寶貴的紅色篇章。富源縣在紅色地名文化發掘傳承中,通過開展“追尋紅色地名,打造紅色名片”活動,利用富源縣舊城山紅軍長征民間文物收藏館,多樂原景區紅軍長征過雲南紀念館、墨紅車心口紅軍戰斗遺址、大河起鋪、墨紅普沖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紅色地名開展黨性教育,重溫黨的歷史,宣講紅色故事,再識紅色地名,打造傳承長征精神的紅色地名名片。
經過幾年的發展,大河起鋪、墨紅普沖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紅色名片更加響亮。
勝境關。
加強地名管理 傳承弘揚地名文化
為更好地宣傳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展示地名風採,傳承地名文化,縣、鄉、村三級聯動,利用趕集日在集市和廣場開展《地名管理條例》進鄉鎮、村社宣傳活動,在縣城公園、廣場和電子顯示屏,通過制作展板、標語、宣傳冊等方式,構建了全方位、多渠道宣傳方式。
通過向群眾解讀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和地名文化傳承保護知識,進一步提升了群眾對《地名管理條例》的知曉率,讓群眾自覺成為地名文化的宣傳者和保護者,以優質的地名信息服務,服務好群眾生產生活,助力鄉村振興。(鄭莉瓊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