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種”在邊疆萬畝茶園中
——追憶“大國茶匠”肖時英

近年來,雲南省普洱市大力推進茶產業基地有機化、加工標准化、企業集約化、市場品牌化,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全市茶產業整體呈現出持續向好的發展勢頭。2021年,全市現代茶園面積達175萬畝,毛茶產量12.4萬噸,同比增長4.9%﹔綜合產值338億元,同比增長15%。截至目前,普洱市茶產業從業人員近120萬人,是普洱市第一支柱產業。
在推動普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涌現出無數為普洱茶產業發展而貢獻一生的人,肖時英就是其中之一。自1953年大學畢業主動申請來到雲南后,肖時英隻做了一件事:為雲南大葉種茶樹選育優良品種,進行無性繁殖的扦插育苗,使雲南大葉種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為雲南茶產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半個多世紀的堅守,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種”在了邊疆萬畝茶園中。
“龍生能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肖時英和張木蘭(肖時英愛人)兩位老人的幫助。”朱啟忠抱來兩本厚厚的相簿,輕輕地翻開,凝視著那一張張久經歲月洗禮而變得有些泛黃的照片,感慨萬千。
肖時英為熱作學院、普洱學院實習生授課。人民網 虎遵會 翻拍
“這張照片是肖老師在茶地裡指導工人們開溝種茶、這張是肖老師和張老師在普洱茶研究所成立時的合影留念、這張是肖老師和我在上海推銷普洱茶……”翻看著那一張張充滿了年代感的老照片,朱啟忠的腦海裡不斷涌現出與肖時英相識30余年的點點滴滴。
朱啟忠是雲南龍生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雲南龍生)的董事長,其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也是雲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屬於雲南省較大的茶企之一。
1984年,朱啟忠從一所農業學校茶學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原思茅茶葉技術推廣站工作。“當時的茶葉不值錢,就連現在被部分人視為‘寶貝’的古茶樹,在有些地方也是砍來當柴燒,老百姓都說種茶沒出路。”朱啟忠說,但他覺得普洱茶是個“寶貝”,於是決定辭職下海,帶領村民一起種茶。
然而,現實並沒有朱啟忠想的那麼簡單。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普洱茶的認知少之又少,其價格也遠低於其他種類的茶葉。“當時最好的普洱茶,也才十幾元一公斤,不僅價格低廉,而且市場紊亂。”朱啟忠說。
抱著“改變現狀”的願望,1987年,朱啟忠成立了一家茶葉技術服務公司,准備做無性系茶樹良種示范推廣。“我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搞創新發展,將普洱茶產業做大做強。”朱啟忠信心十足。
茶葉專家驗收無性系良種。人民網 虎遵會翻拍
提及無性系茶樹良種,業界都會想起肖時英,他被譽為“雲南無性系茶樹良種之父”。“那時候,肖時英和張木蘭已是全國知名專家,如何才能擺脫現狀?我帶上所有的疑問,去拜訪了兩位老人。”朱啟忠說,經過一番交談,他深深地被兩位老人淵博的知識、執著的堅守和博大的胸懷所深深震撼,從此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0年,朱啟忠的公司承擔了雲南省科委(現雲南省科技廳)“八五”時期的科技攻關課題——《思茅山區生態茶園建設及茶園主要病虫害防治項目》。
“拿到這個課題,我第一時間就邀請肖時英和張木蘭共同參與。從此以后的近20年中,兩位老人就一直受聘為公司的顧問,為公司發展保駕護航。”朱啟忠說。
“當時,我建了600畝無性系茶樹良種示范基地,種植的都是肖老師選育的‘雲抗10號’。”朱啟忠說,這種茶苗具有新梢生長快、育芽能力強、抗寒抗旱強等特點。
其實,“雲抗10號”只是肖時英一生選育的幾個優良品種之一。2019年,經過多年選育,耄耋之年的肖時英還選育出具有早生、高產特點,適合制作名優天然品質的無性系茶樹新良種——紫香早、木蘭糯茶﹔2002年,張木蘭去世,為了紀念愛人,肖時英還選育了“木蘭1號”新品種,為雲南茶葉良種又添新兵。至此,肖時英為雲南選育了7個優良品種,為雲南茶產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溫泉鎮的萬畝生態茶園。饒雪鬆攝
更值得一提的是,肖時英和張木蘭夫婦生前一直致力於雲南茶產業的發展,為了選育出更多的優良品種,兩位老人夜以繼日地工作,經過反復試驗摸索,成功以“以苗育苗”的扦插新方法,使雲南大葉種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解決了雲南大葉種茶扦插不易發根的難題。
“他們為雲南茶產業的發展傾注了畢生心血,茶就是他們的‘孩子’!”談起肖時英和張木蘭對茶葉的感情,朱啟忠至今記憶猶新。20世紀90年代,業界都認為雲南綠茶口感不佳,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偏見,肖時英和張木蘭潛心鑽研綠茶加工工藝,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最終研發出了龍生名優綠茶系列產品。
“為了讓外界認可雲南綠茶,我和肖時英、張木蘭3人帶著大大小小11個行李包,毅然踏上前往廣東、浙江、湖南等地的列車……”朱啟忠說,每到一處,他們首先前往茶葉交易市場,邀請消費者免費品嘗,請專家測評指導,虛心征求他們的意見。最終得出結論:雲南可以生產好綠茶,關鍵在於加工工藝。
正是因為這次難能可貴的“推銷”經歷,讓雲南綠茶開始受到國內茶界的關注和認可。“這一點,從經濟效益得到了最直觀地體現。”朱啟忠自豪地說,當時綠茶的市場價是十幾元每公斤,而他們生產的綠茶,售價達到100元每公斤,且還供不應求。
位於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的萬畝有機茶園。人民網 虎遵會攝
朱啟忠介紹,根據當時的數據統計,傳統茶園的畝產經濟價值在500元左右,而經過名優茶品種選育和加工技術改良后的茶園,畝產值達到3000元,翻了6倍,這也吸引了大批的茶企、茶農紛紛前來學習。茶樹良種也得以大面積種植,畝產也從平均畝產20多公斤,到平均畝產數百公斤,普洱茶進入了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
在普洱,雲南龍生是第一家種植和推廣肖時英無性系茶樹良種的企業。截至目前,雲南龍生共有茶園面積8.5萬畝,除了上世紀80年代種植的4萬畝老茶園和5000畝古樹茶園外,其余種植的都是肖時英的無性系茶樹良種,茶樹的栽種、茶園的管理等,也都是按照肖時英的方法來開展的。
1993年,肖時英正式退休,但他也舍不得閑下來,又和妻子張木蘭自掏腰包,再向親戚朋友借了些錢,創辦了時木茶廠,開啟了立體生態茶園的探索之路,並首創“立體生態茶園”,解決了“豐產不豐收”、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難題,使茶葉產量提高了近一倍。
在肖時英的指導下,雲南龍生從90年代就開始做有機茶,並開創了有機綠茶的先河。截至目前,雲南龍生8.5萬畝茶園中,其中有6萬畝已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証,有2.5萬畝通過了歐盟、美國的有機認証。
“有機茶價格優勢非常明顯,出口價格比常規茶葉高30%—50%。”朱啟忠說,2022年,公司有機茶產量預計達1000噸。下一步,力爭將所有的茶園都進行有機認証。
位於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的祖祥有機茶園。人民網 虎遵會攝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雲南龍生從賣原料到賣產品,探索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標准”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8千多戶茶農2.5萬余人增收致富,讓普洱茶成了千家萬戶的“金葉子”。
雲南龍生的發展,只是普洱市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普洱市按照雲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總體部署,大力推進茶產業基地有機化、加工標准化、企業集約化、市場品牌化,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全市茶產業整體呈現出持續向好的發展勢頭。
截至2021年,全市現代茶園面積達175萬畝,其中有機茶園認証基地累計達49萬畝。茶園綜合產值達338億元,同比增長15%﹔全市茶產業從業人員近120萬人,是普洱市第一支柱產業。
回顧肖時英的一生,細數亦師亦友的歲月點滴。“生前探索不已,身后惠澤后世,深耕邊疆69載,他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傳承和學習!”朱啟忠說,求真務實、淡泊名利、潛心科研、甘於奉獻、無怨無悔……肖時英將他的一生都“種”在邊疆萬畝茶園中,將論文寫在雲嶺大地上,用一生的時光詮釋了作為一名茶人和科技工作者的傲然風骨,向后人立起了一座精神豐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