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水、氣、土治理見成效
雲南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8月29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頭版版面
“農家樂”洗菜池下面,裝了油污分離器,污水入管,泔水每天有專人上門收集﹔玉米地周邊,建了農田尾水收集溝,尾水進調蓄帶循環利用……為保護好撫仙湖,雲南省澄江市去年7月啟動了全域截污治污及健康水循環工程。
“與其花錢事后治污,不如投在源頭治理。”澄江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銳光介紹,澄江所有畜禽和水產養殖退出湖泊徑流區,今年上半年,農業增加值依然實現同比增長,達4億多元,並新增300多家農業經營主體。
澄江的實踐,是雲南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縮影。
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雲南考察調研,希望雲南“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筑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總書記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雲南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狠抓水、氣、土治理,採取有力措施切實保護好綠水青山。
去年5月,中央第八生態環保督察組曝光了“長腰山過度開發嚴重影響滇池生態”的典型案例,昆明果斷拆除晉寧區長腰山片區15萬多平方米建筑物,復綠2200多畝,如今種的小樹已長到一人多高。
既有雷霆舉措,也下繡花功夫。今年7月底,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就滇池魚類棲息地修復公開征求意見,旨在打通和修復被人為阻斷破壞的涌泉魚洞、洄游通道及隱蔽空間,為滇池金線鲃等魚類提供適宜的產卵場所,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
從2018年起,雲南省級層面每年投入36億元用於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推動九湖從“一湖之治”向“全域聯治”轉變。大理市跳出洱海抓保護、走出流域謀發展,實施“大(理)祥(雲)巍(山)”一體化統籌,把流域內的產業發展和人口壓力向外疏解。今年4月底,雲南開始對九大高原湖泊實施生態保護核心區、生態保護緩沖區和綠色發展區“三區管控”。
目前,雲南優良水體比例近九成﹔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多年穩定在98%以上﹔受污染耕地、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分別達90%和100%,連續4年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九成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水、氣、土治理見成效。
不走老路闖新路,雲南聚力高質量發展。目前,綠色能源成為雲南第一大支柱產業,2021年綠色能源裝機增長至9500萬千瓦。雲南綠色能源裝機、綠色能源發電量、清潔能源交易量、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佔比均居全國前列。推動綠色能源與綠色制造融合發展,全國綠色鋁重要產業基地初具雛形。推進旅游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均提升至50%以上。雲南高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鮮切花、咖啡、核桃、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連年保持全國前列,有機茶、有機蔬菜種植面積持續增長,綠色食品成為雲南出口第一大項商品。
久久為功,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已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6個的基礎上,雲南今年7月又開啟“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奮力書寫美麗中國建設的雲南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9日 第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