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橋"成了"致富橋" 邊境小康村的群眾笑了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打洛鎮,有一個叫龍利村的抵邊村寨,村寨與緬甸接壤,轄區邊境線長1.7公裡,全村59戶村民的住宅、水田、林地均在國境線附近,被稱為“極邊第一村”。
龍利村北400米處有條百余米寬的打洛江,進出龍利村都要經過江上的“極邊感恩第一橋”——龍利橋。大橋全長112米,兩岸設置引道工程共1.47公裡。
橋邊矗立著一塊木牌,上面有這樣一句話:“龍利橋建成通行,解決了出行不便的‘難點’,打通了農特產品賣不出去的‘堵點’,消除了旅游發展的‘痛點’,圓了村民的‘通橋夢’。橋是連心橋,路是小康路,情是黨恩情。”
這座“感恩橋”的故事,要從1996年講起。
龍利村“感恩橋”。佐連江攝
舉村搬遷守護邊疆
龍利村最早並非建在邊境沿線,如今的“極邊第一村”,是全體村民共同作出一個偉大決定的結果。
1996年7月,打洛江突發洪水,淹沒了龍利村村民世代居住的房屋,村民們決定整村搬遷。可供選擇的搬遷方案有2個,一個是搬遷到集鎮旁,另一個是搬遷到國界線附近。
當時村黨支部多次組織召開會議,征詢全體村民意見,大家經過商討后,一致決定放棄條件更為優越的集鎮生活,而是選擇了條件較為艱苦的邊境。1997年1月龍利村完成整體搬遷。
“誰都向往舒適的生活,但神聖國土需要人來守護。整村搬遷到國境線附近,與其說是龍利村村民對生活的選擇,不如說是對自身職責的履行。雖然村民人數不多,但大家都一致認為,守邊是邊民的重要責任,不容推卸。”龍利村黨支部書記玉兒囡介紹說。
村寨搬遷,黨和政府下撥6萬元的搬遷補助款。那個年代,對生活不富裕的村民來說,這是一筆巨款。可是大家卻一分沒動。
為何?
原來,全體村民響應村黨支部號召,主動將6萬元補助款全部用於創辦小學,用於孩子們的讀書教育,並將國防、邊防教育作為重要教學內容,從小培養和樹立孩子愛國、愛家的情懷。
龍利村全景。佐連江攝
連心橋書寫黨恩情
玉兒囡家的兩層傣族干欄式小樓緊靠邊境線,在一樓的牆上挂著一個相框,相框裡鑲著兩張照片:一張是過去在打洛江上搖搖欲墜的木橋,另一張則是新修的水泥大橋。
指著照片,玉兒囡說,百余米寬的打洛江,一直阻斷著全村群眾的便捷出行,群眾到打洛鎮上要繞行6公裡的崎嶇邊境小道。“小時候村寨裡的學校,雨季漲水時打洛江淹了小木橋,老師過不來上課,隻能停課。我九歲才上小學,學歷也只是小學畢業。去外村看個電影,要麼游泳過江,要麼太陽還沒落山就出發繞遠道。”玉兒囡回憶。
受制於交通,好多其他村的人聽過卻沒到過龍利,龍利人見世面少,過潑水節時在村裡跳舞都會害羞。龍利村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蔬菜,隻能低價批發給菜販子。2017年,村裡發展種植了火龍果,因為村子偏遠且道路坑窪泥濘,收購商不願來收,村民們隻能以其他村組的半價銷售火龍果。
2020年4月,剛上任村黨支部書記兩個月的玉兒囡向來寨子裡調研的省委領導匯報了出行的困難。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2020年底,一座長112米、寬10.5米的水泥大橋建成通車,打通了入村通道“最后一公裡”,村民們載歌載舞慶祝,將其取名為“極邊感恩第一橋”,並寫下對聯:“打洛江源遠流長澤潤邊陲,感恩橋路暢人和惠通龍利。”
龍利村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佐連江攝
“感恩橋”變身“致富橋”
剛建好橋,就趕上西雙版納州委組織部推進抓黨建促強邊固防、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行動示范創建工作,龍利村被列為重點推進的示范村,需要整治村庄環境、推倒圍牆、拆除彩鋼瓦、綠化美化恢復傣寨老模樣。
消息剛一傳來,龍利村的群眾紛紛開始議論:整天走“感恩橋”,整治環境是為大家好,咱行動不能落下。
在群眾的支持下,村黨支部向上級爭取資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興邊富民“五大工程”,實現了“水電路網”全通,讓邊民安居守邊條件得到改善。
為了進一步帶領群眾致富,村黨支部還積極探索多元產業發展,採用“長短結合”的方式,形成“橡膠+水果種植+農作物+庭院經濟”的特色產業結構,打造出“林中有橡膠、田裡有作物、院內有瓜果”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每年的收獲季節,村民種出的香蕉、火龍果、菠蘿蜜等水果都會聚集在“感恩橋”頭的水果分揀大棚,採購商可以直接開車到橋頭裝車,村民的農產品再也不愁賣了。
村民們正在給火龍果打包。佐連江攝
2021年,村民通過“特色經濟作物+庭院經濟”的模式實現產值624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4萬元。
“以前橋不通、路沒硬化,別的村寨的姑娘都不願嫁過來,如今龍利村村民的生活不一樣了。”村民感慨地說。一棟棟規劃整齊的新樓房掩映在舒適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中,村外有作物、村內有美景﹔庭院花草香、室內衛生好﹔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龍利成為遠近聞名的邊境小康示范村。
當問到對未來的期望時,玉兒囡說:“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游客都來走走‘感恩橋’,來感受龍利村前后的變化。我們要給游客們講好‘感恩橋’的故事——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