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精致摳”:苦行僧還是理性消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2000多年后,這屆年輕人也開始三“省”吾身。他們既在反省,也在節省。一些看透消費主義陷阱真面目的年輕人,拒絕被欲望裹挾,遵循“省錢而不降品位,省錢而不失時尚,省錢而不減體面”的消費觀。
不得不說,當年輕人開始“精致摳”起來,連大爺大媽都得自嘆不如。據《北京青年報》報道,3個月前,月薪5000元的辣醬(網名)開始挑戰“10塊錢做一頓飯”。在視頻中,為計算食材花費,她記賬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以第94頓為例,一餐豆腐粉絲煲,一共花了7.7元。該系列視頻,引來了近10萬粉絲的圍觀,並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效仿。
猶記得幾年前,“90后人均負債12萬”的話題還曾佔據熱搜榜單。時過境遷,一些年輕人已經站到“精致窮”的對立面,“月光”“負債者聯盟”不再是甩不掉的標簽,他們開始熱衷於省錢帶來的安全感,崇尚“精致摳門主義”消費觀。
“獨摳摳不如眾摳摳”的一代,不忘借助社交平台“以摳會友”,分享省錢經驗。在豆瓣上,“低消費研究所”已經擁有15萬名成員。通過踐行低消費主義,組員們重新思考自己與生活的關系。
客觀來講,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刻異常的。應對外界變化時,隻有及時調整自身狀態的生物,才能有效應對未來的挑戰。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面對一線城市的生活壓力、就業期待和市場需求的差距,年輕人開始掌握“且花且珍惜”的能力並不稀奇。
不過,“精致摳”也不同於苦行僧式的省錢,追求消費體驗的年輕人,自有邏輯自洽的一面。省錢,不能以犧牲品質生活為代價,不等於葛朗台式的吝嗇守財。與時俱新的“摳門之道”中,蘊含著追求高性價比快樂的人生哲學。青年一代更看重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從“我想要”的面子消費,轉向“我需要”的理智開支,他們更注重在省錢和精致間找尋平衡點。
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中,作者齊格蒙特·鮑曼寫道,“如果消費是衡量成功人生的標准,衡量幸福的標准,甚至是衡量尊嚴的標准,那麼人類欲望的潘多拉之盒已經打開,再多的購買和刺激的感覺,都不能喚回過去‘達到標准’帶來的滿足感﹔現在根本就沒有標准可言。”
主觀來看,不少“精致摳”從前也是“剁手黨”。曾經的過度消費幫年輕人提前看清生活的真相:單靠追求物欲,撐不起虛弱的精神大廈。因此,不少年輕人把“摳”下的錢,用於“精致”的刀刃上,投入知識、技能學習,或是游學旅行、開闊視野,或是投入買房、教育、養老等長遠投資。比起“想花就花”的一時瀟洒,這些更能轉化成他們通往未來最大的底氣。(如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