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賽龍舟,從兩千年前乘風破浪而來

 
2022年06月07日08:5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賽龍舟,從兩千年前乘風破浪而來

6月2日至3日,時逢端午佳節,“龍騰虎躍”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活動在福建廈門舉辦,24支大陸隊伍和17支台胞隊伍,展開龍舟競渡。賽龍舟,這一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民俗活動,2000年來,風採依舊﹔賽龍舟,從來不只是一項“運動”,它的背后流淌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滅的身影。

文獻記載的龍舟競渡,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戰國中期的《穆天子傳》,“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而1935年在河南山彪鎮戰國墓葬中出土的銅鑒,和1965年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嵌錯賞功宴樂銅壺”上,都有賽龍舟的圖案。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節俗,賽龍舟往往被視為“救屈原”的象征。南朝《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但自隋朝開始,就不斷有人對這一觀點提出懷疑。到了現代,聞一多在《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等論文中,認為賽龍舟是以龍為圖騰的古代越民族,在年復一年的為娛圖騰神的競渡活動中形成的。

俗話說,“北人賽馬,南人競渡”,這裡的南,遍及長江以南。民俗活動總是與本區域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中國地域遼闊,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山川河流,不同地域的古人在歷史進程中,為龍舟賦予了不同的傳說。

比如,吳國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越國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湖北的秭歸和荊州,自然是為了紀念屈原﹔廣東、福建、台灣一帶,則源於對龍的祭祀活動和驅瘟辟邪的原始保健文化﹔雲貴高原一帶的苗族、侗族、白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也喜歡賽龍舟,紀念各自的英雄。

由多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龍舟競渡逐漸發展為風靡南方(限於地理條件)的傳統體育活動,與歷史上幾次民族大融合是分不開的。

而隨著社會發展,龍舟的“龍”逐漸消退了“神性”,成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象征。鼓聲起,龍舟發,人們通過這些活動,傳達著一個共同的朴素願望:期盼未來的美好生活。崇尚集體協作的龍舟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粘合劑”,將中華兒女凝聚在一起,盡管存在個體差異,但集聚在共同的文化軌道。

如今,湖南省沅陵縣、廣東省東莞市、貴州省銅仁市、貴州省鎮原縣的“賽龍舟”,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的“龍舟說唱”,浙江省杭州會西湖區的“端午節(蔣村龍舟勝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端午節(大澳龍舟游涌)”……十余項與龍舟相關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任何一種民間文化從誕生那天起,流傳或者淘汰這兩種命運就擺在眼前。而能生機勃勃地流傳下來的文化,一定是得到了民眾的認可,不是口頭認可,而是自覺從事。龍舟文化,正是一個傳承著的、擁有無限生命力的民間文化。

1984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把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85年6月6日,中國龍舟協會成立,一時間,各省、市縣相繼成立了專業的、業余的龍舟隊伍。香港在回歸五周年時,在維多利亞灣舉辦了盛大的國際龍舟賽﹔台灣的端午節十分隆重,往往提前一周就開啟各種慶祝活動,基隆河上的龍舟競渡更是年年舉辦﹔“2022澳門國際龍舟賽”於5月29日至6月3日舉行。

龍舟也正在“劃出亞洲,走向世界”:2010年廣州亞運會,龍舟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2021年8月3日,東京奧運會皮劃艇靜水項目首個決賽日,三條龍舟在比賽間隙亮相海之森水上競技場,這是龍舟作為表演項目,首次被列入奧運會。

歷代詩人們不吝筆墨,記錄下了百舸爭流的盛景:“喧江雷鼓鱗甲動,三十六龍銜浪飛”(唐·李群玉《競渡時在湖外偶為成章》)﹔“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唐·儲光羲《觀競渡》)﹔“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宋·黃公紹《競渡櫂歌》)﹔“五月五日嵐氣開,南門競船爭看來”(宋·范成大《夔州竹枝歌九首·其一》)﹔“競渡齊登舢板船,布標懸處捷爭先”(清·錢琦《台灣竹枝詞.競渡》)……

當條條龍舟在江上爭相進發,中華民族也從不畏懼風浪,在乘風破浪中駛向未來。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