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進步看雲龍”系列報道
守護滇金絲猴 他們展開了一場“接力賽”
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國土面積4400平方公裡,是大理州最大的縣,山區面積佔了98.6%。境內居住著白族、漢族、彝族、傈僳族、阿昌族等25個民族,總人口18.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86.23%。
自古以來,雲龍縣各族人民不斷樹牢與全國人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共同體家園。在縣內先后誕生了“萬眾一心、堅忍不拔”的滇西抗戰精神、“擔當盡責、負重拼搏”的水電移民精神、“苦干實干、頂住硬干”的脫貧攻堅精神、“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艱苦創業精神,書寫了民族團結進步的雲龍篇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就了雲龍的過去,也昭示著雲龍的未來。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雲龍縣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夯實發展基礎、持續改善民生福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16年,雲龍被命名為大理州首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2021年再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
典型引領,示范帶動。在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大背景下,本網特推出“民族團結進步看雲龍”系列報道,以期為雲南各地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的創建工作提供一個參考借鑒的樣本。
時間倒流到30多年前,那時正年輕的彝族青年余務標不會想到,靠放牧打獵為生的他,終有一天會放下獵槍,成為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天池保護區)的一名護林員。
如今,58歲的余務標,已在護林員崗位上工作了16年。靠保護滇金絲猴,他成為當地有名的“猴王”。
從打獵放牧,到成為天池保護區的堅定守護者,余務標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
天池保護區內的滇金絲猴。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供圖
“滇金絲猴就像自己的親戚一樣”
天池保護區位於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分為南北兩個片區,分別為北面的龍馬山片區和南面的天池片區,總面積14475公頃,這裡是滇金絲猴分布最南端的棲息地。
對余務標而言,當護林員,“一開始隻想著有個活干”。認識的轉變,源於村裡的缺水危機。
早年,村民靠山吃山,對放火燒山擴大牧場習以為常。不過,山林毀了,自然的報復很快顯現。
余務標家所在的檢槽鄉師井村第18小組,位於龍馬山片區附近。剛當上護林員那兩年,每到3至5月,原本長年不息的山泉便會出現季節性干涸。無奈,村裡人隻能到更遠的地方挑水喝。
自此,余務標清醒認識到守護山林的重要性。為制止村民的偷獵行為,他還曾與村裡的親戚鬧翻過。
正在觀測滇金絲猴的余務標。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龍馬山片區的滇金絲猴分布較多,從小跟隨父親在山裡放牧,熟悉山林環境的余務標也在常年巡護山林過程中,與滇金絲猴建立了深厚感情。
余務標至今還記得,2013年的一天,一大早,進山巡護的他剛到半山腰,便聽到樹林深處傳來狗吠聲,隨后不遠處的樹林裡傳來滇金絲猴幼猴急促的叫聲。
尋聲找過去,隻見一隻還未換毛的白色小猴蹲在一棵鐵杉樹下,母猴不在身邊。
憑經驗,余務標判斷出是村民的狗進山后,追攆滇金絲猴導致幼猴落單。
余務標將其抱起,幼猴在他懷中瑟瑟發抖,眼角還有眼淚。
正躊躇間,不遠處的鐵杉樹上傳來了母猴的叫聲。
余務標趕緊將幼猴放在一棵小鐵杉樹的樹杈上,跑開躲在遠處用望遠鏡觀察,不久后,母猴便從高處跳下將幼猴抱走了。
帶著幼猴跳到鐵杉樹高處安全區域后,母猴不停舔舐撫摸受驚的幼猴。
人猴殊類,親情相通。在望遠鏡中看到這一溫情的畫面后,余務標的眼睛濕潤了,年幼喪母的他,深知母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群眾正在背樹苗上山栽種。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供圖
“跟蹤保護時間長了,感覺滇金絲猴就像自己的親戚一樣,幾天不進山看一眼,覺也睡不好。”余務標這樣形容自己與滇金絲猴的感情。
10余年來,龍馬山片區的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已由八十多隻增長到一百八十多隻。
“山裡熊多、蛇多,一個人在山裡不安全。”余務標有4個孩子,都勸他去城裡與他們一起生活。
余務標不願意,倔強地回絕:“等到我動不了了,再接我下去。能動的一天,我都想留在山裡。”
“保護是有價值的,不保護前,樹少了、野生動物少了,現在植被恢復了,在村裡都能聽到野生動物的叫聲。”當護林員16年來,余務標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豪。
正在巡護的李施文。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接力守護 共享生態福祉
從獵人到護林員,如果說余務標的轉變代表著天池保護區周邊老一代村民環保意識的覺醒,那麼像李施文一樣的新生代護林員的加入,則預示著新一代村民守護山林的行動自覺,給天池保護區的保護注入了動力。
今年36歲的白族群眾李施文,是天池保護區南片區附近功果橋鎮海滄村委會李子村小組的村民。
在外打工多年后,李施文毅然返鄉,在父母的支持下主動加入了護林員隊伍,成為天池保護區南片區的護林員。
天池保護區南片區大約生活著20隻滇金絲猴種群,李施文和隊友在跟蹤觀察猴群生活軌跡和習性之余,還主動走村入寨,開展防火和野生動物保護宣傳。
“我們村跑來了一隻黑猴。”2015年5月,寶豐鄉庄坪村村民發現了一隻受傷的猴子,得益於平時宣傳到位,村民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天池保護區管護局。
天池保護區內的天池美景。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供圖
李施文到現場一看,根據經驗,立刻判斷出這是一隻亞成體的雄性滇金絲猴。
經專家檢查,發現該猴只是身上輕微擦傷,內體並無大礙。
李施文將其帶回管護站,悉心照顧,待其身體恢復后才放歸山林。
天池保護區周邊涉及5個鄉鎮、21個村委會、71個村民小組,居住著白族、漢族、彝族和傈僳族等各族群眾27000多人。
各民族共同保護生態、共享綠色發展氛圍日濃。在護林員和周邊各族群眾的共同守護下,如今,在鄉村振興路上,依托大自然的饋贈,天池保護區周邊各族群眾依托發展羊肚菌等林下經濟、發展生態旅游等,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0多元。
天池保護區內的滇金絲猴。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供圖
嘗到生態福祉的甜頭,守護天池的綠水青山和滇金絲猴,周邊各民族群眾的接力還在持續。
2019年起,天池保護區管護局啟動了生態廊道建設和火燒跡地恢復項目,通過種植華山鬆、冷杉等樹種,將天池保護區南北片區連成片,為滇金絲猴種群繁衍提供便利。
“今年計劃栽種1200畝,即可實現生態廊道林木全覆蓋。”檢槽鄉清朗村委會下麥園小組的白族村民趙定寶和妻子一起參與了植樹和看護。
種下的樹種,都是滇金絲猴習慣棲居的樹木。種樹容易,看護樹苗成長難。三年前種下的樹苗,現在平均也才長了二十多厘米。
“長得那麼慢,花時間去守護值得嗎?”
“值得,為了南北片區的滇金絲猴能遷徙交流,我們願意慢慢等。”看護生態廊道的樹苗成長,趙定寶下了決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