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梁余才:生命赴使命 摯愛育新人

2022年05月11日16:21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圖為巧家縣第三中學日常大課間,三千學生以班為單位,聆聽《靜思序尊寄語》。胡華倫 攝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進巧家縣第三中學(以下簡稱“巧三中”)操場上,3000余名學生正高聲誦讀《“靜思序尊”校長寄語》《校園三字經》,有序進入操場開展大課間活動。

“校園大環境,讀書儒雅地﹔請勿高聲語,恐驚身邊人……”“進校園、服飾整、講文明、愛衛生……”一字一句都承載著校長梁余才對德育為本、德育為首、德育優先,全過程德育、全員德育的辦學理念。

“學校德育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每個學生未來的承載,也直接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的高低,乃至國家整體文明的優劣和續斷。”梁余才非常認可這句話。在他36年的教育崗位上,特別是自巧三中建校並任校長至今,他始終自覺踐行黨的優良作風,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探索出了巧三中特有的“多元一體化”文化德育,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為祖國下一代健康成長作出自己的貢獻。

“學校遠離中原和繁華,課堂卻這麼精彩,德育卻這麼出彩。”中國教育戰略發展學會理事陳培瑞如是評價。

全國中小學德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專家委員會會長馮恩洪教授先后兩次考察巧三中后說:“梁校長創建的文化德育值得向全國推廣。”

一縷清風拂來,空氣中彌漫著優良作風,訴說著梁余才甘為人師、敢為人師、善為人師的感人故事。

圖為梁余才對教師們進行教育教學方法講解培訓。張廣玉 攝

甘為人師,“衣帶漸寬終不悔”

梁余才1967年出生於巧家縣小河鎮小河村,19歲時從縣城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壩統村完小任教。

“每天放學后,學校就靜得可怕,自己像在廟裡的和尚。”回憶剛畢業時在偏遠山村教書的日子,梁余才感慨地說。

當時,梁余才有機會改行到金融系統去工作,然而為了山區的孩子,他放棄了。梁余才說:“天生就不喜歡‘打算盤’。”

梁余才非常珍惜與學生相伴的日子。學生交不起學費,沒錢買學習用品,他就把微薄的工資拿出來﹔學生感冒,他就像父母一樣悉心照顧﹔學生叛逆,就想盡各種辦法了解進行心理疏導。他說:“條件雖艱苦,但和學生在一起很快樂。”

就這樣,不喜歡“打算盤”的梁余才一直堅守在教育崗位上。13年教師、23年校長,一干36年。

2015年10月,醫院檢查確診他患了縱隔鱗癌並轉移導致肺鱗癌。

他去昆醫附一院、省腫瘤醫院接受了開胸手術切除治療。30次放療、6次化療,他的頭發掉了,身體虛脫了……可就是在住院期間,他仍然放不下他的學校,通過發短信的形式指導教師開展各項工作。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經過半年多的治療調整,他又拖著孱弱的身體,毅然回到了他摯愛的教育崗位上,在教室、備課組和校園裡,繼續忘我地工作著。

“巧三中就像自己的孩子”“我一輩子隻干了一件事”在教育崗位上,梁余才陷得深、放不下、舍不得。他說:“把握不了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把握生命的寬度和厚度。”

如今,回憶患病堅守崗位的這些年,梁余才說:“工作對自己也有好處,可忘掉很多煩惱,少去想自己的病,也就是心理療法、工作療法。”

圖為黃紅梅老師正在給同學們上課。胡華倫 攝

黃紅梅是巧三中高一年級的地理老師。2016年,她因為家庭原因從宣威調入巧三中。一年前,她生孩子請產假,原本158天的產假,她42天后就返校上課。

走進教室,黃紅梅正在教學生們“氣候類型的判斷”。在黃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或是爭先恐后回答問題,或是分組探討積極發言。

下課后,黃老師說教書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正如梁校長所說“視工作為痛苦,人生則痛苦﹔視工作為愉快,人生則愉快”。

“身體恢復了,孩子照顧得過來,我可以回來上課了呀!”談及產假沒休完,黃紅梅說這沒有什麼,梁校長身患癌症同樣堅守崗位,何況自己也不是唯一一個產假沒休完就返校上課的。

今年4月18日,巧三中初三154班中期測試和中考體育結束,學生離開母校時間越來越近。

班主任朱廷星自己花了500多元錢,買了鮮肉、韭菜、餃子皮、佐料等,帶領全班58名同學在教室包出1300多個餃子。教室裡,同學們吃著勞動果實,其樂融融。有的老師還買涼粉到教室,一起品嘗巧家特色小吃。

老師們用心、用情、用愛在工作,和學生亦師亦友。梁余才說:“師生拉近了感情,學習氛圍也更濃,以后將是一生的美好回憶。”

梁余才是老師、是校長,亦為人夫、為人父。

“我基本上沒做過一頓飯,其實我會做飯,但就是沒有做。我的時間是犧牲了家人的時間。”梁余才如是說。數十年如一日,梁余才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校教育教學上。

“作為老師,我給自己打70分﹔丈夫來說,我隻能打30分﹔做父親打50分……”面對工作與生活,他雖無悔,但很愧疚。

“我對他打100分。”“他是一個務實的校長,我給他打滿分。希望全縣各級校長向他學習,學習他的精神。”對於給自己“低分”的梁余才,妻子楊平美和縣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教育局副局長趙成國卻不約而同給出了“滿分”。

敢為人師,傳遞“勇敢善真”魂

三寸粉筆,三尺講台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

梁余才1999年8月走上校長崗位,擔任六合中心學校校長。他看到所管轄的水井小學多年沒有建好的操場和圍牆,他二話不說,拿起背篼和繩索,帶著老師和學生步行到2公裡外的地方背砂石、搬水泥,硬是靠雙手建好了上千平方米的操場,修砌了圍牆。

同時,他通過“制度化+情感化+競爭化”管理模式,讓這所偏遠學校的中考平均分從全縣倒數第五名一下躍升為全縣第一名,且連續三年獲得全縣第一名﹔全縣小考六年級“語數”總平均分居全縣第二。

2002年8月,梁余才憑優秀的管理和優異的成績,被調入“百年老校”巧家縣新華小學擔任校長。他又創造性地編寫了小學生《養成教育》手冊,得到雲南省精神文明檢查組充分肯定,被多家媒體報道,縣教育局行文向全縣中小學推廣。

圖為巧家縣第三中學校園足球場。湯富堯 攝

2006年,巧家新建巧三中,梁余才被任命為校長。8月,巧三中在50畝的荒山坡上邊建邊招生,一共招了406名學生。由於學校的教學樓要一年以后才完工,學生根本就沒地方上課、食宿。沒辦法,他隻好多方協調,在城郊一南一北租了兩個校點。而彼時,他還兼著新華小學校長。這樣一來,他每天就要在兩個租房校點、新建校點和新華小學來回奔波,不分白天黑夜,抓修建、抓安全、抓教學、抓管理,超負荷高強度連軸轉。

而巧三中就是一張白紙繪藍圖,他知道自己的“初衷”和“使命”,他有理由把這幅藍圖描繪得更漂亮。

但是,要在一個惜土如金的山區小縣建一所完全中學又談何容易。建新校要用錢,征了土地要補償,經費緊張。為此,他多方匯報,成為當地縣委、政府和縣教育局的辦公室的常客,甚至有時候領導都被他“堵”在了半路上。學校搞修建,有的村民想趁機佔土地,他不讓,就被圍攻,講不通道理,他隻好跟村民大吵一架。

“以前,學校面積50畝,有學生406名,教師21名,隻有簡易的操場和兩棟教學樓。現在,學校面積150畝,學生3608名,教師249名。”梁余才說,16年來,學校在自己和老師們的“撫育”下,逐漸“成年”,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陋到健全。至此,有人喊他“拓荒校長”,他很樂意接受。

圖為巧家縣第三中學公園式校園。湯富堯 攝

如今,步行巧三中,由綠樹、奇石、道路、池水、樓宇、古建文化組合而成的三中校園園林文化盡收眼底。

巧三中的道路,按“靜思序尊”的校風、“文明儒雅”的校訓,突出儒雅、文雅之氣,結合樹種、校園方位等,組成靜雅、思雅、序雅、尊雅、行雅、儒雅、文雅路,木棉、櫻花路,環校東西南路,15條路縱橫交錯。

付媛是鴻雁25班學生,從初中到現在高一,一直在巧三中就讀。她說:“能在巧三中讀書很榮幸,校園環境優美,學習氛圍好。”

巧三中園環境文化建設因地制宜,經過精心設計,移步換景,哨樹迎賓、環綠競技、鴻湖志天、木棉花開、亭廊書畫、陶然湖光、綠茵沙場、泉涌溪流……文化氣息濃郁。

梁余才認為,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是無聲而有形的教育,同時是環境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巧三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橋、一閣一亭,無不凝集著梁余才的智慧和心血。大家都說,他不僅是老師,也是園林設計師。

“趕上了偉大的時代。”梁余才說,沒有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沒有地方黨委、政府和主管部門對我的信任,怎麼揮洒?怎麼潑墨?這個畫畫出不來。

善為人師,喜見“桃李滿天下”

“同學們,現在,讓我們進入靜思階段。首先,讓心靜下來,靜下來,再靜下來,慢慢雙手合十於胸,閉上雙目,隨著音樂的起伏、跌宕,進入寧靜、安然、思考狀態。

第一、感恩父母……第四、反思行為。古人雲:每日三省其身。請你思考,我來三中干什麼?今天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否主動學習,大膽展示?作業完成得怎麼樣?還有哪些方面要馬上彌補……長大后,報效為我們付出的父母、老師、母校和祖國。”

這是巧三中日常大課間的一個場景。同時,這也只是巧三中文化德育的一個縮影。

每天上午8點30分,該校三千學生以班為單位,朗誦著《校園三字經》《靜思序尊寄語》等,有序進入操場開展大課間活動。三千學生站姿橫豎側斜一條線,站立高聲誦讀經典美文﹔學生互行90度鞠躬禮,相互勉勵。

巧三中建校以來,梁余才探索實施“靜思序尊”校風、日常大課間活動、鴻雁志向、主題班會、校園環境、八十裡遠足勵志、中考高考誓師、祭孔尊師勵志等“八大方面”文化德育,形成巧三中特有的“多元一體化”文化德育,將文明的種子悄然地播種在學生心裡。

“‘靜思序尊’校風文化德育,就是以‘養靜’為首、‘培思’為主、‘律序’為要、‘育尊’為本。”梁余才說,文化德育是根據德育工作的需要,通過建立一種特定文化,再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將這種特定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教育工作是陽光工作,是良心工程。要把這一工程做好,除了堅守、行動,還要善思。梁余才深諳此道,推出“靜、思、序、尊”校園文化建設理念,用德育鑄就校園之魂。他組織編撰了6萬字的校本教材《風物巧家》,創作了《鴻雁志向班級譜》《靜思序寄語》《靜思心語·感恩》《校園三字經》,並付諸於實踐。

先德育再教學,德育為智育服務。梁余才素以教育管理見長,通過實踐和思考,編寫了近10萬字的課改培訓教材《綠色教育》,創新研究了“三思教學法”“分層提升教學法”“小組單元教學法”等。為檢驗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他制作課件,按照“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學習方式,“一導二標、三學四展、五練六收”的教學流程,登台演示,培訓校內外教師。巧三中自辦校以來,每年成績都居全縣第一,在全市227所初級中學中多年排名前十。

  

圖為梁余才獲得諸多獎項和証書。胡華倫 攝

丹心化作春雨洒,換來桃李滿園香。工作36年來,梁余才獲得全國優秀輔導員、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雲南省道德模范、昭通市首屆名校長等很多榮譽稱號及獎項。

具體有多少個獎,哪時候獲得的,他卻記不得。然而,“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倒是記得清清楚楚,他說是他獲得所有榮譽稱號中分量最重的。學校哪年獲得了什麼榮譽,哪個專家哪年來學校作了什麼指導,哪個學生哪年考試因為什麼沒考好……他也記憶猶新。

圖為梁余才展示“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獲獎証書。胡華倫 攝

2018年高考前,學校舉行畢業典禮。四五十個學生把他圍攏在一起,爭著要他在校服上簽名,留作紀念。“校長,您好點了嗎,要保重身體啊!”“校長,我們要走了,讀了6年,您當了我們6年的校長。”孩子們拉著他的手,一聲聲地問,都不舍地哭了。

去年,一名學生在高考中,由於心理沒調節好,壓力大,物理和數學最后一題沒做對,與清華、北大失之交臂。

每當學生出現類似問題,梁余才總會自責,若自己再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接觸交流,若老師們能更深地了解每個學生心理狀態並疏導……出生於農村的梁余才說:“教好一名學生,能改變三代人的命運。”

2018年鴻雁3班高中畢業、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的吳建智﹔2014年學宏4班初中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的宋天寧﹔考入南京大學的鄧怡然、上海交通大學的國濤……回憶巧三中成長歷程,梁余才有道不完的學子,讓他驕傲、自豪。

“為了學生,付出一切都值得!”一縷縷清風飄過,堂琅大地上空久久回蕩著梁余才的鏗鏘話語,人們仿佛看到了千千萬萬個梁余才在“為中華之崛起而教書,為民族之復興而育人”的動人場景。(巧家縣融媒體中心 胡華倫)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