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雲南富源:古木村裡話幸福

2022年04月28日15:11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連日來,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富村鎮古木村的小春土豆陸續上市,在村前的大片田地裡,家家戶戶忙著採挖,收購車輛早早在地邊等著裝貨。土豆賣出了好價錢,田地裡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地處大山深處的古木村,村裡近四百戶村民,多年來因為交通閉塞,信息不暢,全村絕大多數農戶依靠傳統小農產業,始終富不起來。近幾年來,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下,堅毅質朴的古木村民不等不靠,用智慧和汗水在大山裡闖出了增收致富的路子,村裡村外舊貌換新顏,村民的幸福指數持續提升。

古木村前的良田美景。

古木村位於富村集鎮和黃泥河集鎮的中段,距離集鎮較遠,前些年村裡修通了公路,但路面狹窄且沒有硬化,雨季的時候路面濕滑,無法暢通運行,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在脫貧攻堅惠民政策的扶持下,2017年,村裡通上了寬敞的水泥路,從此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自從進村路通暢以后,村裡將近一半的農戶都到了外地務工,在外務工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番、甚至是幾十番,農戶有了存款,加上建筑材料進村方便,三四年的時間,村裡破舊的老房子變成了嶄新的小洋樓,村子變得越來越漂亮。”古木村黨總支書記江城說。

隨著進村道路通暢,古木村八百多畝農田耕作比以前更加方便,但由於河水流量大,河堤破舊,導致每年兩岸的農田被洪水沖毀或淹沒,農戶種植的風險增加,守著大片良田卻產出不高。2020年,古木村依托項目支持,投入600余萬元,對村裡3公裡多的河堤進行了徹底翻新改造。有了河堤保護,兩岸的農田種植效益穩步提升。“村裡水源條件好,農田也很肥沃,村裡幾百戶村民,每家都有一兩畝水田,春收土豆秋收稻谷,不僅能夠自給自足,每年還能增收幾千元。”江城說。

今年已經六十多歲的劉光榮和老伴近幾天都忙著在田裡採收土豆,一部分留著家裡吃,一部分留給在外工作的兒女們回家時帶走,剩下不多的一部分在地裡賣給收購商,一兩千元的收入也夠老兩口幾月的開支。“河堤修好后,村裡的農田大多都能產出兩季作物,土豆採收后,大家就得趕緊整理農田,5月中下旬就可以種植水稻,採收后又有一部分收入。”劉光榮一邊撿著土豆一邊說。“近幾年古木村裡產出的土豆和稻米很受市場青睞,價格也不錯,兩季產出不僅滿足了農戶的家庭糧食消耗,每戶平均能夠額外增收四五千元。”江城介紹。

除了修筑河堤保護村裡的水田面積,保障農戶正常的農業生產外,今年古木村又爭取土地提質改造項目支持,把村前250余畝坡地改造成水田,配套修建了機耕道和引水灌溉溝渠,通過到外地考察准備引進種植市場價格更高的黑稻進行推廣種植。目前,項目施工已進入尾聲,村裡引進的黑稻育苗已經結束,部分農田已開始為移栽做准備。站在古木村土地提質改造項目點,江城指著山對面的大片坡地介紹,村后的3000余畝坡地前些年也是因為耕作困難,種植成本高,肥沃的土地沒有起到很好的增收作用。

村民喜獲土豆豐收。

2019年,村裡依托上級項目支持修通了5.3公裡的機耕道,當年就有當地大戶向農戶租地種植了50畝沃柑。2021年借助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3公裡的機耕道得到硬化,高效節水灌溉管道覆蓋2000余畝土地。隨著種植條件改善,很多前些年因為耕作困難閑置的土地,也被村民重新翻新種上了作物。在江城眼裡,村裡水源好、光照好,隻要善加利用,引入適宜村裡發展的產業,村裡每片土地都能長出金子。依托村前壩子裡的800余畝連片稻田,今年年初古木村通過到外地考察,計劃在這一季水稻種植的時候引入稻田魚、稻田蟹養殖。在村后的三千多畝坡地,則依托大戶帶動農戶種植沃柑,發展經濟林果產業,一方面解決小散經營增收不強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大戶承包流轉土地解決土地閑置和剩余勞力務工就業的問題,以發展立體農業的模式推動全村農業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綠水青山、沃野良田賦予了古木村發展的先天優勢,但隨著對古木村深入了解,發現村裡還有兩個讓村民更加珍惜的“鎮村至寶”:一棵“千年古槐”和一座“紅軍橋”。古槐樹高三十多米,直徑達60米左右,佔地3畝多,主干直徑3米左右,五六個成人勉強能夠合抱。據村民介紹,這棵古槐樹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不僅是全村人守護的至寶,近些年也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在村頭河上佇立著一座老橋,是當年紅軍長征過富源時經過和歇息的老橋,幾十年過去,雖然村裡修建了新橋,但老橋依然保存完好,近年來“紅軍橋”成了當地有名的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點和紅色旅游“打卡點”。

據介紹,古木村在全力發展立體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將依托村裡的奇山秀水、古樹和紅色歷史遺跡,規劃旅游線路,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田園觀光綜合體,帶動村民通過特色種養、民俗、農家樂等多渠道增收,讓古木村裡的幸福之音更動人、更悅耳。(郭燚、楊權風、張偉 文/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