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味道文化:鮮花總相宜

鮮花正當“食”。 記者甄燕攝
人間最美四月天,不負春光與時行。
谷雨時節,綠意盎然。昆明大觀篆新農貿市場內,攤主們把一箱箱還帶著露水的當季鮮花食材成袋或成捆擺放好,等待市民前往採買“嘗鮮”﹔安寧八街玫瑰園進入盛花期,為保証玫瑰最佳的營養成分,花農穿梭於競相開放的玫瑰花田,採摘帶著露水的玫瑰,准備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玫瑰宴,好讓品嘗它的市民唇齒留香﹔城裡、城外大大小小的餐廳,廚師以鮮花為靈感,量身打造全新菜單,做成一道道飽含春意的“高顏值”花宴佳肴,讓市民享受春季舌尖上的一抹美味……
昆明的春天,除了有和煦的春光,還有一年四季開不敗、賞不夠的鮮花。對於愛吃花、善吃花的昆明人來說,春天除了映在眼波裡的魅影、刻在腦海中的氣息,還要有躍動在舌尖上的春味,做個“花痴”的同時更要做個“花吃”。
春味正當時
四季如春的昆明,享“春城”美譽。在百花盛開的季節,昆明人一邊賞花一邊吃著鮮花做成的精致食物,實為一件精致又愜意的事。
“擁抱春天最好的方式就是和鮮花拍照。”“與百花爭艷,其樂無窮。”當下,春光正好,山野城村間,茶花、玉蘭、桃花、櫻花、杜鵑、油菜花……這些千嬌百媚、萬紫千紅的花卉輪番綻放,“花痴”們紛至沓來,賞花拍照,盡享濃濃春意。
開春至今,昆明各農貿市場內金雀花、大白花、茉莉花、棠梨花、石榴花、蘆薈花、槐花、核桃花、芭蕉花等應有盡有,令人眼花繚亂。鮮花袋子一開,春天的氣息立刻扑面而來,“花吃”在繁忙之余去一趟農貿市場,就能尋覓原生態的鮮花食材,激活春天的味蕾。
“用來做菜的大多是野花。棠梨花和苦刺花可以炒著吃﹔白花摘下洗淨后,放在鍋中焯煮一下,然后放在冷水中漂好,可炒著吃也可煮湯﹔苦刺花味微苦,清熱解毒﹔把金雀花和槐花的花朵摘下洗淨,和雞蛋拌勻,可炒雞蛋吃。”大觀篆新農貿市場山茅野菜直銷店店主王文仙介紹,到了春季,漫山遍野的野花便會開放,市民購買鮮花的需求量也隨之大幅增加。
近幾個月,市民張阿姨的餐桌上也開出了春天的花朵。“臘肉炒核桃花、金雀花煎雞蛋餅、爆炒棠梨花、素炒大白花……品種太多了,各具風味特色,都很好吃。”張阿姨說,吃花對昆明人來說是件很平常的事。自家隨意翻炒,舌尖停留的清麗鮮爽便能讓家常菜肴也增色不少,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舍不得春去花落。鮮花作為一個美好的意象,不僅僅存在於眼前的風景裡,還存在於昆明人最普通的生活裡。
春來滿城香
四月末,微風不燥,陽光燦爛,昆明安寧市八街街道相連村近萬畝食用玫瑰開始飄香,朵朵嬌艷的玫瑰花競相綻放,惹市民垂憐。
對於昆明人來說,春來隻聞花香、賞花色肯定是不夠的。“頭水”玫瑰花入食,才是真正的“春季限定”。
在昆明吃玫瑰花早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玫瑰鮮花餅、玫瑰糖、玫瑰花粥、玫瑰奶凍、玫瑰酥、玫瑰花茶、玫瑰花糕……大概昆明人自己都數不清到底有多少種玫瑰花制成的食品。食用玫瑰花因花期有限,且鮮花餅隻用食用玫瑰花的花瓣,成為鮮花餅頗顯珍貴的一個原因。
據史料記載,昆明鮮花餅最早出現在清代,由於其獨特的花香,不僅入口不膩,而且還有排毒養顏的功效,深受老百姓喜愛。近代滇式鮮花餅的起源是老字號昆明冠生園生產的鮮花餅,當年冠生園還專門開辟一塊地種植食用玫瑰,用來加工鮮花餅和玫瑰糖。
除了名副其實的老昆明味道“冠生園”、百年老字號“吉慶祥”、本土老字號“源貿園”、本土知名品牌“嘉華”等市民鐘愛的鮮花餅銷售門店,還有一部分靠口碑營銷的“鮮花餅作坊”,因產品差異化明顯,很快在市場脫穎而出,受到市民好評。
“鮮花餅營養價值很高、很全面,非一般食品可比,所以好的鮮花餅制作工藝十分考究。小作坊也講究‘精工細作’,我投身食用花卉深加工事業,希望能探索出一條食用鮮花產業發展的道路,在口味、品質上獨樹一幟。”“花星人”鮮花餅主理人汪政說,昆明食用鮮花產業優勢明顯,鮮花產品天然、健康、文化內涵豐富。高質量的鮮花食品不僅能養生,還能愉悅精神,符合現代人的需求。
市民楊女士對吃鮮花餅頗有一番心得。“昆明的鮮花餅屬於高原春天的味道,咬下一口,濃濃的玫瑰花香便能在口腔中慢慢地綻放開來。唇齒之間,品味的是一份真實。”她說,做一個“花吃”,食人間煙火,滿口留清香,很有“昆明味”。
對於老百姓來說,“賞花”是對春天的尊重,“吃花”既是花存在意義的升華,也是人生活品位的提升。
味在花香裡
古詩曾雲:“花開則賞之,花落則食之,勿使有絲毫損廢。”可見,古人愛花之切,即使鮮花枯萎,也不願離棄。
古人以花入饌,食之雅趣。如今,以花入饌,依然風雅。
既然“吃花”是一件既風雅又有趣的事情,在百花競放的昆明,如果不來一頓鮮花之宴,那就真的辜負了這明媚美好的春天了。
在昆明,人們保留著“無花不成宴”“無花不成席” 的傳統,輔以雅致的烹調手法和獨特的美食造型,往往會在視覺和嗅覺上給人帶來別樣的享受。
中國滇菜烹飪名師陳生合表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時代快速發展的當下,消費者更加關注健康飲食,大眾的消費觀念在不斷升級。昆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花城’,食材豐富、綠色生態、包羅萬象的‘鮮花宴’在雲南美食中扮演著極為特別的角色,已成為餐飲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陳生合從2006年就開始嘗試研發和創作以鮮花為食材的“鮮花宴”,在他看來,目前昆明已經有一批主打鮮花的精致餐廳,並已培育出了穩定的客群,未來,精致、本土化的“鮮花宴”將成為昆明的一張新名片。
如今,陳生合雖自創餐飲品牌,仍專注對鮮花宴的研究。他最看重自己“花卉菜肴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的身份,講解昆明“春城”“花都”孕育的飲食文化和餐桌上的花卉傳承文化,跟大廚一起研習“鮮花宴”菜品的烹飪方法並親自體驗烹飪過程,品嘗昆明人獨有的賞花、飲花、食花、賦花的花文化,讓他樂此不疲。
“在滇廚手中,鮮花不僅食用價值得到了充分利用,還使得很多花朵得以升華。他們通過反復的實踐,最終確定一種花要怎麼做才能實現色香味俱全。”昆明市盤龍職業高級中學烹飪教師劉波認為,中國烹飪不僅技藝精湛,而且講究菜肴的美感。“鮮花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能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中國當代詩人於堅在詩詞《春天》中曾寫道:“我又聽見一朵馬櫻花‘叭’的一聲解放了,我忽然明白,我的煩惱的根源是,我不想當人,我想當花,我要開放。我渴望作為花朵之一,與這春天的故鄉,吻合。”
於堅對昆明春天美好的敘述,寫出了昆明人的浪漫和實在,“花痴”也罷,“花吃”也好,都是昆明人對鮮花的珍愛,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短評
吃花是一種態度
在昆明人的飲食文化中,以花為食為何別具特色?憑借“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的天然稟賦,昆明自古就有“花文化”的歷史積澱。昆明人以花為食,得益於昆明良好的生態和生活環境,同時也得益於花卉的多樣性。每一朵盛開的鮮花,不僅留下了余香,留下了瞬間的美好,也留下了無盡的美味,以及絲絲縷縷的飲食文化傳承。
在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的今天,隨時吃鮮花成為可能。為享受大自然的美麗饋贈,昆明人一邊堅守著固有的吃花傳統,一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藝術修養,不斷催生新的烹飪方式。
從最初的野花入菜,到如今“花宴”中色、香、味、意、形俱全的極致追求,花從應季食材成為一種雅致又充滿生命力的餐桌元素,帶著獨有的芬芳,點亮了城市風景,也美化了市民生活,成為老百姓生活品質的象征。
對於昆明人來說,吃花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一種品位,也是一種態度和對美好生活的解讀。(甄燕 李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