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男性人口近60年首次減少說明了什麼

2022年03月04日09:0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男性人口近60年首次減少說明了什麼

  國家統計局於2月28日發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男性人口比上一年減少46萬人,女性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94萬人。部分媒體梳理歷年數據后發現,2021年是近60年來(自1962年以來)中國男性人口首次出現減少的年份。

  我國男性人口首次出現減少,受到出生人口指標變化與死亡率波動的交叉影響。一方面,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近年來呈下降趨勢。“七普”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一年內活產男嬰數與活產女嬰數的比值)為111.3,較2010年下降6.8。出生人口數量與性別比值同時下降,意味著2021年我國男性新生兒數量減少。另一方面,2021年死亡率相比2020年上升0.11‰,死亡人數絕對值出現16.5萬人的波動。

  與之相對,我國女性人口數量繼續保持增長,女性人均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我國女性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7.37歲,提高到2020年的80.88歲,比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4歲。另有數據表明,當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9歲。由此可見,我國男性預期壽命相對於女性較短。

  染色體結構與激素分泌等生物學條件,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此外,我國女性在生活習慣方面較之男性更加健康。當前我國非傳染慢性病致死人數佔總死亡人數比例已突破80%,而吸煙與飲酒是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的重要誘發因素。調查表明,我國女性吸煙率為2.4%,而男性吸煙率高達52.9%,女性全年齡段飲酒率也顯著低於男性。同時,冒險傾向的行動特質、自抑內斂的情感表達,以及重體力行業的勞動負擔等多種要素,共同加劇了男性所面臨的復雜健康風險。

  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持續下降,是性別結構趨向均衡的重要表現。一方面,這源於傳統生育觀念的轉變,如“重男輕女、養兒防老”思想的弱化,以及當前婚姻“買房置業、筑巢引鳳”的先天壓力,提升了養育男孩的成本。另一方面,則得益於社會進步推動女性地位持續提高。如各類高等教育領域女生佔比均已超過男生,在一些工科專業中同樣“巾幗不讓須眉”,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性別差距繼續縮小﹔女性就業渠道及保障體系也不斷完善,女性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已超過40%﹔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等“兩非”現象持續減少等。各類因素使得“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樣好”等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男性人口近60年來首次減少,會是未來適婚人群比例優化的重要拐點嗎?這一問題有待觀察。從年齡分布來看,隨著男女人均預期壽命差距的拉大,未來女性人口比重的提升將主要表現在60歲以上人群中,而非年輕人群﹔從區域分布來看,雖然2021年全國總人口性別比已降至104.88,但國內部分省份仍然存在性別比顯著偏高的非均衡問題﹔從城鄉分布來看,我國31個省份鄉村人口性別比均大於100,而許多大城市的適婚群體則呈“女多男少”態勢,由此催生出農村大齡男青年結婚難等“婚姻擠壓”現象。對於未來的適婚育齡人群匹配,以上問題仍是不確定因素,亟待政策合理引導。

  社會應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推動公眾樹立積極的戀愛觀、婚姻觀和家庭觀,尤其要移風易俗,加快推進農村婚俗改革試點,治理部分地區因“高價彩禮”等傳統陋俗帶來的婚姻攀比鏈條。

  80后、90后獨生子女一代達到適婚年齡后,因為擔心父母子女照料任務與家庭生活、職場壓力之間產生沖突,才選擇晚婚或不婚。針對“一老一小”照護難題,可從建立“廣覆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入手,進一步提升養老及托育服務補貼水平,並結合先發地區試點經驗探索推廣育兒假等﹔應突破“成員式”家庭政策模式局限。將家庭補貼與稅收優惠、家庭保護、社區服務等相結合,完善多類型、多樣化的家庭發展政策體系,幫助適婚群體緩解后顧之憂。  (昌碩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講師)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