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家人,不分誰和誰”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正月十六,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整董鎮整董村曼景寨村民小組的一棟傣家吊腳樓裡,92歲的咪宰金佝僂著背,坐在一台老式織布機前,一雙像用枯樹拼成的小耙子似的手來回倒騰著,織布機隨之“哐、哐”地響,聲音飄到傣家寨子裡,一種恰如其分的祥和蔓延開來。
咪宰金老人正在織傣錦。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老人織的傣錦,是一種流傳當地的古老的手工紡織品,能做成床單、裙子、包等日用品。
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些年,織錦成為各民族溝通感情的符號。借助織錦,寨子裡的各族群眾共建精神家園,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修舊如舊 發展旅游
傳統的傣族吊腳樓是除織錦外,傣家人與外界溝通感情的另一個符號。
走進曼景寨村民小組,郁郁蔥蔥的樹木掩映下,傳統的傣家吊腳樓錯落有致,點綴在房舍上的傣族風情飾畫、生產生活用具散發著歷史的陳香。
2015年以前,這裡的民居沒那麼有“氣質”。
村民回憶,那時村寨裡的路是土路,房子多是叉叉房和茅草房,不安全,少部分村民家裡條件好,蓋了磚混結構的房子。
曼景寨村民小組和相鄰的曼賀井村民小組、曼賀村民小組均歸整董村,當地人把3個村民小組叫城子三寨,寨子裡90%多都是傣族。
傣家寨子的新式吊腳樓。人民網 程浩攝
寨子咋發展?先解決房子問題。
是建磚混結構的新房還是對吊腳樓進行修復,大伙犯了難。
“要不修復老房子,修舊如舊,以后還能發展鄉村旅游。”這種聲音佔了上風。
當地黨委政府安排工作人員現場查看並征求意見,最終同意修舊如舊,為發展鄉村旅游打好提前量。
2015年,項目實施,重建吊腳樓的,政府補6萬﹔修復的,政府補4萬。另外,政府還整合資金,硬化道路、建蓋公廁、安裝路燈、添置垃圾箱,修建民俗歌舞表演廣場、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展室,構建“寨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環境。
其中有波折——項目實施時,少部分村民已蓋了磚混結構的新房,要修舊如舊,這些房子就得拆除。在整董村黨總支引導下,黨員率先拆房,問題得以解決。
航拍城子三寨。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人心歸聚 精神相依
寨子修復完成,居住環境煥然一新,此前商定的鄉村旅游提上日程。
為讓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來,村裡鼓勵非遺文化傳承人帶徒傳藝,每年開展4次包括織傣錦、武術、傣語、竹編等傳習活動,並組織個人、集體參加村、鎮級的民間藝術、手工藝比賽,同時開展文化示范戶創建工作。
村民們參與度挺高,自發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文藝隊,隻要到了節慶日子,隊員們便身著傣族服裝載歌載舞,游客們紛紛駐足觀看。
文化跟上了,城子三寨的鄉村旅游熱起來。特別是逢周末或節日,一輛輛載滿游客的大巴車、小轎車、越野車便駛入這個風景秀美的傣族寨子。
鄉村旅游搞起來了,城子三寨的名氣越來越大。怎奈疫情突襲,游客少了,城子三寨咋布局?
“疫情只是暫時的!”黨委政府鼓勵村民,同時引進企業,流轉村民土地,發展冬農作物,助農戶增收。
咪宰金老人流轉出農田14畝,每畝每年租金1250元。村裡不少人還到冬農作物基地務工,又是一筆收入。
產業有了,村子治理得跟上。
航拍城子三寨。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黨建引領下,城子三寨每個村民小組成立議事委員會,小組干部、黨員、有威望的老人加入,大伙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比如,為保護木質結構的吊腳樓,村民們自發組成消防小隊,不時到村裡巡護﹔一戶村民患重病,地裡活計沒人干,村民們幫著干﹔疫情防控期間要守卡,黨員帶頭,群眾跟上﹔村裡主干道,除了保潔員每日清掃,村民們每十天一次大清掃……
“我們都是一家人,不分誰和誰。”如今,在黨領導下,城子三寨人心歸聚,精神相依,一起守護著美好家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