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中的堅守,向戍邊人致敬!

連日來,雲南保山騰沖邊境一線突降大雪、氣溫驟降。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和惡劣環境氣候的考驗,保山市公安局邊境管理支隊騰沖邊境管理大隊全體民輔警初心使命不忘、工作熱情不減,依然戰風斗雪堅守崗位,始終奮戰在邊境抗疫一線,用實際行動守護邊境和諧安寧。
堅守在邊境一線的民警輔警。
寒風吹雪紛飛
戍邊決心不動搖
天剛亮,他們就著裝整齊地出現在了海拔3600米、人跡罕至的白馬山邊境一線,開展邊境巡邏踏查、設施管理守護和預警信息接收處置等各項管邊控邊工作。大風呼嘯,雪花拍打著巡邏隊員的衣服。
山坡路段他們手拉著手,攀爬、滑倒、再爬起來,相互攙扶著向前走﹔雪沒過鞋子,雪水從脖領、褲腳鑽進去,卻依然奪不走巡邏隊員的熱情。
巡邏途中,他們就地取材,找到三塊石頭圍成三角形狀作為“灶台”,將小鍋放在上面,鍋內裝滿雪,用融化后的雪水煮湯做飯,最后再加上一把綠油油的青菜,也算得上是一頓“營養豐富”的午餐。
“山連山拐連拐,人在車裡左右搖。”從南三號邊境執勤點到白馬山邊境一線40多公裡的崎嶇山路,車子行駛在碎石路上,長達3個多小時,民警雙手緊緊握在把手上。時不時身體騰空,頭盔撞擊著車頂,發出“砰”“砰”“砰”的撞擊聲。從老橋頭到白馬山的海拔落差為1980米,不到20公裡的盤山路,急轉彎就有100多個。
第一次參加巡邏的實習民警劉桐回憶道:“坐在車裡看著懸崖峭壁的山路,手心冒著汗,下車后,看著望不到底的山谷,兩條腿像面條一樣軟,走不動道。迎面而來的狂風更是囂張地嘶吼著,想要隨時把我吹到山下。”
堅守在邊境一線的民警輔警。
固屏障守防線
責任擔當扛肩上
騰沖邊境管理大隊在猴橋、明光、滇灘3個邊境鄉鎮設置了多個抵邊封控執勤點和聯合查緝點,派出警力開展24小時值守、查緝、巡邏和防疫工作,全力確保邊境地區安全穩定。
山上氣候復雜多變,尤其是太陽落山后,站在戶外沒多久,執勤人員衣服上結了冰,眉毛變白了,臉上挂上了霜,手凍得直哆嗦,可卻沒有一絲抱怨。
“沒來野牛坡的時候,有人說在這裡躺著也是一種奉獻。等我上來之后發現,這裡的工作並不輕鬆。”野牛坡執勤點民警趙在陽,今年35歲,在猴橋邊境一線堅守了3年,頭發有些稀疏,讓人分辨不出年齡。“在邊境一線,經常半夜要爬起來看看,不能讓不法分子偷跑出去了。”趙在陽堅定地說道。
堅守在邊境一線的民警輔警。
作表率當先鋒
黨員身份亮出來
長期駐扎在南三號的執勤民警王健說,邊境一線的苦不止在身體上,更多的是心理,那是一種無法言說、刻苦銘心的感覺。
騰沖猴橋南三號執勤點是猴橋邊境派出所轄區內距離集鎮最遠的一處執勤點,路途遙遠、山路崎嶇,從派出所到執勤點來回一趟的時間差不多需要一整天。斷網、斷電、斷水、斷路等困難對於在這裡執勤的民輔警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這裡流傳著這樣的一句順口溜:“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巡邏基本靠走,信號基本靠找,取暖基本靠抖”。
王健是有著20年工齡的老民警。聽說他被分配到了派出所,很多人跟他開玩笑說可以歇一歇了。到派出所的第二個月,因為邊境管控工作需要,派出所准備選派民警到抵邊警務室駐守。輪到南三號執勤點時,因為條件惡劣,許多小青年都面露難色。“我是老黨員我先上!”王健主動請纓前往南三號邊境執勤點,初到那天,因為低溫他一夜無眠。
不知不覺,這樣的日子,王健過了半年。當所領導提出要讓他到所上調整休息一下,他也是笑著說:“現在邊境管控和疫情防控形勢還很嚴峻,作為老黨員有什麼理由撤退呢!再說我都已經習慣了南三號的生活了,離開幾天都會想念的。”
“鎮守邊關,視死如歸”的精神早已融入到像王健這樣數以百計的戍邊衛士骨子裡。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用熱血書寫著最美的青春贊歌。(張義秀、楊昆燕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