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雲南楚雄

扎根鄉野勇敢闖 致富不忘眾鄉鄰

2024年09月15日14:32 |
小字號

“余家村,是生養我的地方,也是給我安定的地方。”提起家鄉,余光海滿滿都是自豪與感激。

今年39歲余光海,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新橋鎮官河村委會余家村人,從2005年至今,他用了近20年的時間,逐步摘掉了貧窮的“帽子”,並成為致富能手,再到乘著鄉村振興東風,實現與鄉鄰共富。

余光海正在葡萄園蔬果。孔應秀攝

余光海正在葡萄園蔬果。孔應秀攝

打工受挫,返鄉發展

“從我記事起,全家收入僅靠種幾畝地,養幾頭豬、幾隻羊,勉強維持生計。兒時的貧困經歷,讓我深知一定要靠勤奮改變家庭的困境......”談起童年的經歷,余光海動情地說。

余光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漢子,初中畢業后,他也跟隨外出打工的熱潮,踏上了背井離鄉之路。

在外地務工的那幾年,他做過汽修、進過餐館、發過傳單,可是到頭來,在外開銷大也存不到什麼錢。年輕氣盛的余光海陷入了迷茫。

2005年春節,20出頭的余光海回鄉探親,看到父母在家搞種植養殖很是辛苦,孝順的余光海心中滿是愧疚,又結識了同村的何海麗並喜結良緣,經過思考,他決定留在這片熟悉的鄉土,在陪伴家人的同時開啟新的生活。

艱苦奮斗,立志創業

回到家鄉后,余光海開始嘗試種魔芋、工業辣椒、粉杆青菜,養豬、牛、羊等,他都一一嘗試,因市場行情波動,創業開端似乎也不是那麼容易。

“記得2014年,豬養得最多的時候有200多頭,剛好遇上豬價市場最低谷,在當時一隻大公雞就可以換兩頭小豬仔了,一年下來虧損高達40多萬元。”余光海回憶。

面對失敗,余光海始終堅定地相信,廣袤的農村大有可為,一定是自己的思路哪裡出了問題。“財富不僅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更要動腦。”余光海心想。不甘心失敗的他憑著一股子沖勁兒,咬咬牙一定要在家鄉沃土上干出一番事業。

余光海開始轉變思路,主動跟隨村委會外出到大理、文山等地參觀學習,廣泛開展實地調研。經過全方位地考察,他發現家鄉的土壤和氣候適合發展烤煙,在煙草部門技術人員耐心幫扶及指導下,他積極流轉村裡閑置土地擴大烤煙種植面積,全身心投入到烤煙種植。

“2019年我的烤煙面積有50多畝,有煙草部門的技術員教授技術,加之烤煙收購價格政策穩定,比種其他作物有保障。”余光海開始嘗到了創業成功的甜頭。

多元發展,共同致富

憑著烤煙種植的底氣和煙款兜底,余光海又開啟了他的多元發展致富路。經過市場調研,他把新的目光瞄准了葡萄種植,頂著壓力借了100多萬元建蓋70多個大棚,開始種植葡萄。

走進余光海的葡萄園,一排排整齊排列的葡萄藤蔓上,串串葡萄顆粒飽滿,陣陣果香扑面而來,讓人垂涎欲滴。成為官河村美麗鄉村建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他如數家珍地給大家介紹著自己種植的“陽光玫瑰”“妮娜皇后”。在他的辛勤努力下,第一年就收獲了20余萬元。

“截至2024年,我的50余畝烤煙,20余畝葡萄,黑山羊200多隻,一年下來收益可達40萬余元。”余光海說。

同村一起發展葡萄種植的李學建說:“余光海不光自己種得好,還主動教我們,我們經常一起交流種植技巧,他都傾囊相授。”

余光海不僅帶動身邊人一起發展產業,他還積極聘請村上的群眾在自己的果園裡務工,為他們增加收入。

“我今年快55歲了,工作不好找,如今在‘家門口’就有活干,一年也可以拿到4萬多元的工資。”常年在余光海葡萄園裡干活的湯桂蘭說。

談及未來,余光海信心滿滿地說道:“等今年9月中旬烤煙採收結束,我准備嘗試種植貢菜、青儲飼料,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孔應秀)

來源:楚雄州煙草專賣局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