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雲南新聞>>雲南楚雄

雲南省牟定縣共和鎮

抓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一村美"帶動"村村美"

2022年07月30日17:3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楚雄州牟定縣共和鎮始終把建設美麗鄉村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全域統籌、全員發動、全民參與,突出重點,抓點帶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

牟定縣共和鎮清河村委會稗子田村村民小組長李萬興帶領村民投工投勞打造美麗村庄。盧敏攝

李萬興帶領村民投工投勞打造美麗村庄。盧敏攝

堅持示范帶動,推動美麗村庄從“一處美”向“處處美”轉型

共和鎮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典型案例和豐富的經驗。根據村庄的實際,在各自自然資源分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特點以及民俗文化傳承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按照“一村一主題、一域一規劃”要求,成功打造了一批以大刺棚、南門外、東門外、發科屯為代表的“城中村示范點”﹔一批以習大河、丁家沖、鄒城村、上金馬、雙樹村為代表的“城郊接合部美麗村庄”﹔一批以稗子田、盛果村為代表的“山區少數民族宜居村”。

今年,在前期啟動“3個特色美麗村庄”示范村建設的基礎上,共和鎮同步啟動50個特色美麗村庄打造,全力沖刺全縣100個美麗示范村庄評選活動。在牟定縣4月舉辦的“百名美麗村庄”評比活動中,共和鎮24個自然村在全縣189個申報參加評比的美麗村庄角逐賽中,獲得了多個榮譽。金馬社區丁家沖等3個村獲得示范村稱號、清河稗子田村等8個村獲得先進村稱號、余丁盛果村等13個村獲得“達標村”榮譽稱號。目前,共和鎮已有76個自然村啟動第二批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以期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從“一處美”向“處處美”轉型,美麗村庄全覆蓋將於年內基本實現。

堅持產業培育,推動美麗村庄從“形象美”向“發展美”轉型

共和鎮產業優勢和特色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產業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格局,實現了農業生產聚集、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的目標,產業撬動美麗村庄建設效果明顯,能夠實現美麗村庄建設與鄉村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軍屯村委會圍繞“煙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組織形式,探索“烤煙+N”的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建立的軍屯煙區綜合體,投入了牟定縣最大的糧煙輪作種植區域。軍屯村還積極嘗試將“農民變股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的“三變”農業改革與煙區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全村土地入股專業合作社,開展“土地入股、人頭入股、現金入股”,實現全村2972畝耕地一次性全部入社,吸納股金21.52萬元。煙區綜合體內年用工量達1.9萬余人次,年支付工人工資213萬余元,為450戶富余勞力提供務工機會,增加其家庭經濟收入。

軍屯村委會小倉村是合作社帶動發展起來的村庄,合作社讓村集體有了經濟實力,同時借助“干部規劃家鄉”行動,村裡干部群眾、企業老板紛紛捐資捐物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開展,籌集資金9.56萬元,發動群眾投工投勞,為美麗鄉村建設“加油擴能”。

通過小倉屯村的示范帶動作用,軍屯村委會11個村民小組均開展了美麗村庄建設工作,小組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富民產業強力支撐為重點,突出“自然、協調、生態”這一主調,點面結合,統籌推進,使全村人居環境得到了全面提升,逐步建成了“環境美、田園美、村庄美、庭院美”的農村風貌。

散花村委會雙樹村自籌資金,積極發展以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休閑、自然景觀、農耕文化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業,初步形成了集雙樹親子農耕文化園、特色水產養殖基地等為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雛形。這種形式可在周末為城裡人提供富有農耕體驗的鄉村旅游,拓寬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形成了村集體收益反哺村庄建設管理的良性循環。散花村成為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推進鄉村振興的“共和樣榜”。

堅持鄉村治理,推動美麗村庄從“外在美”向“內在美”轉型

共和鎮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通過黨建引領加強基層社會治理,讓優秀文化孕育文明鄉風,堅持鄉村治理中“群眾既是治理的客體更是治理的主體”理念,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群眾的思想問題,推動美麗村庄從“外在美”向“內在美”轉型。

牟尼村委會習大河村“大手筆”整治人居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助推牟定美麗鄉村建設的“火車頭”。在人居環境整治與提升過程中,習大河村深挖傳統民俗文化“六尺巷的故事”,挖出“讓牆詩”,經過總結提煉形成了當前習大河村調解基層矛盾糾紛的“六尺巷調解工作法”,營造了鄰裡和睦互相謙讓的氣氛。

清河村委會稗子田村以美麗村庄建設為載體,採用清工找補的方式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投資、投技,積極參加村庄建設,讓積極參與美麗村庄建設和處理農村公共事務成為鄰裡關系的潤滑劑,引導農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讓文明鄉風融入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讓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生活。習大河村在此過程中探索出適應本地的基層治理模式,建立完善“紅九條”、人居環境“紅黑榜”“紅白理事會制度”等村規民約,為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興、盧敏)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