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雲南巧家

雲南巧家白鶴灘水電站庫區移民開啟新生活

2022年06月21日14:24 |
小字號

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以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白鶴灘水電站見証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5萬移民“舍小家為國家”的奉獻精神。

初夏時節的金沙江畔,一簇簇鳳凰花正在枝頭綻放,經過一場大雨的洗禮,游走江邊,水色煙波、暮靄沉沉,令人心曠神怡。目之所及一條條道路寬敞整潔,一個個公園廣場點綴其中,一幢幢高樓鱗次櫛比……一步一個腳印,巧家移民迎來了新生活。

庫區移民的宜居新生活。

庫區移民的宜居新生活。

“還沒搬出來前就害怕沒出路,掙不到錢。可是城裡教育條件好,為了孩子讀書不得不搬呀!”金沙社區居民鄧莉一家,搬遷前是黎明村8組的農民,靠著家裡的幾畝土地維持生計,有時夫妻倆去縣城打零工做苦力,掙錢貼補家用。

“政府動員我們家搬遷的時候,當時我還想著沒土地了,以后日子怎麼過?”鄧莉回憶起來。本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念頭,搬入金沙社區后,鄧莉一家開始了奮斗的日子。以前在餐館打工,學到不少廚藝,她盤算著經營巧家特色小吃——涼粉、米線、米涼蝦。鄧莉投入1.7萬元購買了一輛移動餐車,在居民小區內經營小吃攤。

每天凌晨4時,她就起床煮涼粉,開始准備一天的食材。雖然辛苦,但是忙碌而充實,孩子們也很快就融入了城市的生活。鄧莉賣的涼粉不僅分量足,而且口味麻辣鮮香,食客都贊不絕口。每碗3元,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賺三四百元。

“自從搬來縣城后,一年到頭都很忙。現在生活越過越好,巧家的發展也越來越好,我們相信以后肯定會更好。”鄧莉對未來的生活信心滿滿。

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小日子開始越過越好,鄧莉一家慢慢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

庫區移民的宜居新生活。

庫區移民的宜居新生活。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天生梁子安置區春雨路上,擺滿了各色小吃。放眼望去,一群群食客在沿街的桌椅上酣暢淋漓地推杯換盞,夏日透涼的風吹拂著人們的笑臉。

兒童玩具、氣球,小朋友們盡情嬉戲玩耍﹔新鮮的桃子、芒果、車厘子數不勝數,攤販們一個緊挨著一個。整條街一眼望不到頭,人群熙熙攘攘,鍋巴洋芋、烤豆腐、小龍蝦等引來不少市民駐足購買。

劉曉龍經營的蒜蓉生蚝攤位前食客排起了長龍,他一邊烤著生蚝一邊招呼顧客,等待美食的市民在攤位前有說有笑。“中號生蚝10個20元,大號生蚝10個30元。”劉曉龍不停地吆喝著,大小不等的生蚝整整齊齊擺在炭火架上面,看著這些原本濕漉漉的生蚝,加了調料之后,不一會兒就變得鮮亮起來,十分美味。

28歲的劉曉龍,老家是庫著村3組的,2021年搬入天生梁子安置區3號地塊。看到不少移民在春雨路上擺地攤,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其他移民紛紛效仿。后來,天生梁子移民安置區的春雨路儼然成了一個夜間集市,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初來乍到的移民也因此積攢了安居樂業的“第一桶金”。

巧家縣城。

巧家縣城。

雖然對老家充滿了懷念,但隨著新生活的逐步好轉和收入的提高,劉曉龍已經適應了新環境,並開始規劃著未來。回顧一路走來的不易,當問及劉曉龍是否抱怨搬遷改變了原有的生活軌跡時,他堅定地說:“隻要國家需要,我們就義不容辭地支持。”對他而言,移民開啟了一家人的新生活,雖然苦點累點,卻很有奔頭,一年下來,靠著政府的關懷和一家人的辛勤打拼,日子越過越好。

新家園住得舒適,可心底的“鄉愁”仍在。說起以前的家園,許多移民還有著深刻的印象,手機裡儲存著關於老家的點點滴滴,時不時拿出來看看視頻、圖片,更有村民特地拍了照片,把山村舊屋的模樣記錄下來,留作念想。

不忘來處,方知去處。居住的環境改變了,人際關系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巧家5萬移民從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搬到一個陌生的新家,從不適應到適應,他們正為了發展致富和安居樂業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著。(彭念敏、莫娟、張廣玉 文/圖)

來源:巧家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