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个加法”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要用好“三个加法”,为乡村振兴助力增效。
“走出去+引进来”,致富思路活起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走出去”向起步早、起点高、效益好、示范强的“领头羊”学习先进经验,学习各地在集体经济发展、产业融合、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在对标先进中持续提升农村的治理水平和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引进来”优秀的农村产业项目和管理人才,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立足村级资源禀赋,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按照“一村一策”规划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以学促干,变思路为行动、变措施为成果,为群众找准致富门路。
“富口袋+富脑袋”,幸福生活走出来。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精神丰实的过程,不仅要家家“仓廪实衣食足”,也要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在“富口袋”的同时,要着力繁荣乡村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让更多农民群众惠享文化成果;要传承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发乡村文化活力;要注重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品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谋当前+虑长远”,长效机制建起来。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当下”事,也要做打基础、利未来的“长远”事。要以农业发展为主线,围绕绿色发展“底色”,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做实产业兴旺“文章”;要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着力阻断脱贫后可能返贫的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源头活水;部分乡村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在“双基”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短板,要不断完善农村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动力。(杨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