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民族团结进步看云龙”系列报道

信贷资金为共同富裕“贴金”

人民网记者 符皓
2022年04月18日08:26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国土面积4400平方公里,是大理州最大的县,山区面积占了98.6%。境内居住着白族、汉族、彝族、傈僳族、阿昌族等25个民族,总人口18.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6.23%。

    自古以来,云龙县各族人民不断树牢与全国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家园。在县内先后诞生了“万众一心、坚忍不拔”的滇西抗战精神、“担当尽责、负重拼搏”的水电移民精神、“苦干实干、顶住硬干”的脱贫攻坚精神、“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艰苦创业精神,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云龙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就了云龙的过去,也昭示着云龙的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云龙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6年,云龙被命名为大理州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1年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在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大背景下,本网特推出“民族团结进步看云龙”系列报道,以期为云南各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创建工作提供一个参考借鉴的样本。

这是两个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励志故事。

在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牛舌坪小组,2014年,该组白族村民杨京桥从两头牛养起,用8年时间,将养殖规模扩大至50多头,成为云龙有名的养牛大户,通过育种为全县各族养殖户提供小牛。

同样在诺邓村,2003年,该村白族村民杨伍松以家庭作坊腌制诺邓火腿起步,经过20年发展,建成诺邓火腿厂,并将火腿年销售额提升到1700万元,打造了云龙最大的火腿生产企业,辐射带动附近乡镇的各族群众共同致富。

他们创业成功的背后,都与这项资金的扶持有关……

正在喂牛的杨京桥。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牛”老板的好运气

52头牛、4个工人,牛料加人工工资,每天开支在1000元以上……春节过后,今年39岁的杨京桥开始了新一年的规划。

“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但牛料又快没了,都需要用钱。”两难之际,杨京桥一度动起了卖几头母牛筹钱的心思。

这时,云龙农村商业银行诺邓支行客户经理给他打来了电话:“‘牛’老板,你明天在家吗,支行领导要来你的养牛基地看一下。”

“当然在家,你们财神驾到,我非常欢迎。”平时双方打交道熟了,电话里都爱开玩笑。

第二天中午过后,由云龙农商行诺邓支行的行长带队的一行3人便到了养牛基地。

简单寒暄过后,杨京桥带着3人参观了养牛基地的每个角落。

令杨京桥有些意外,一行3人问得很仔细:

“肉牛市场价多少?”

“牛一天吃多少料?”

“去年卖了多少头牛?”

……

杨京桥如实回答,到访的一行人认真记录。

在此之前,2017年,杨京桥获得了云龙农商行5万元的信用贷款扶持。一路走来,信用贷款一直没有间断过,至2021年贷款金额已增至30万元。

“是不是怕我还不起之前贷的30万元。”此番一行3人前来,前后参观交流了3个小时。看到对方刨根问底的劲头,杨京桥不免多想。

不过,支行行长接下来的一句话,瞬间打消了他的疑虑。

“想不想增加额度?把你的信用额度提高到50万元怎么样?”

杨京桥心中大喜,先前还心存疑虑的他当场笑嘻嘻地提出:“能不能增加到100万元?”

“50万元可以随时办理,但100万元支行没权限,要上报。”对杨京桥的申请,支行行长没有当场答复。

能提高额度,杨京桥已很满足。不过,更令他欣喜的是,没几天,他收到了云龙农商行可授信100万元的回复。

“资金下来后,我把今年的牛料都备齐了,一年无忧。”今年3月初,授信完成后,杨京桥总共贷出了80万元。

“把牛养好,过两年资金回笼,牛棚改善一下。还有块空地,还可以再养100头牛。”在信贷资金支持下,杨京桥成了云龙县远近闻名的“牛”老板。常常小牛才产下两个月,已被预订一空。2021年,他靠养牛,一年收入超过60万元。

“你做什么都运气好,能赚钱。”看到杨京桥在老家“牛”运亨通,在外工作的亲人满是羡慕。

杨京桥听了心里高兴。但是他知道,好运气离不开信贷好政策。

“农商行为云龙各族群众储备了一笔发展资金。”云龙农商行副行长杨梅介绍,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为帮助全县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自2020年开始,云龙农商行启动覆盖全县农户的整县授信工作。由信贷员主动上门授信,一次授信可管3年,无需抵押,通过手机银行操作,几分钟即可到账。

据统计,目前云龙农商行已在全县授信37540户,为各族群众授信32亿元。

杨京桥的养牛基地。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小火腿闯出千万大市场

库房里挂满了火腿,刚入4月,细小的霉菌已经开始在火腿表层滋生。

眼前的火腿,不由得让人想起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描述的诺邓火腿:“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吃法,贴近中间骨头的肉是最好的,3年以上的火腿可以生吃……”

这是在云龙最大的火腿生产企业——诺邓火腿厂的见闻。

“2021年冬季腌制了24000多只火腿。2003年在村里建小厂时,年销售额才70多万元。今年发酵完上市后,年销售额至少有1700万元。”厂长杨伍松今年57岁,坐在会客室,他边喝茶边聊起了自家火腿厂的发展历程。

从家庭作坊发展至云龙最大的火腿生产企业,谈起诀窍,旁人的理解无外乎火腿品质好、经营有法,但杨伍松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杨伍松解释,火腿在冬季腌制,经发酵后,最快要在来年8月才能销售,品质最好的要等3年。这就意味着,在火腿出货前的这段时间内,需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备货和维持运转。

“从创业之初的20多万贷款,到2021年的800万元授信,厂子的发展壮大,一直得到云龙农商行的鼎力支持。3年授信期内,无需抵押,到柜台签合同后几分钟即可到账。”有了充裕资金,杨伍松的火腿厂也随之壮大。

“近几年来,每年销售额平均以8%的速度在增长。”他微笑着说。

“我们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与业务发展相融合,将民族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作为重点支持服务对象,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杨梅表示,2015年至今,云龙农商行已向36户本土特色企业发放了2.2亿元贷款,发挥农商行的金融资本属性,全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生肉价格高,猪肉就收购一点,生肉价格稳定,就多收购一点。”杨伍松透露,有了信贷资金支持,还能通过延长储备周期抵御市场短期波动。火腿生意能做大,自不必言。

杨伍松火腿厂库房里等待自然发酵的火腿。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云龙县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在信贷资金扶持下,火腿生意顺风顺水,杨伍松也不忘回馈乡里。

他先后与云龙检槽、白石、长兴3个乡镇的5个养殖合作社合作,建立了5个火腿腌制基地,带领附近乡镇的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明年还准备在云龙最远的民建乡建设火腿腌制基地,年腌制火腿在2000只以上。”年近花甲之年,趁着政策利好,杨伍松依然没打算停歇。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