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雲鶴鎮秀邑村,千年銅器鍛打聲依舊鏗鏘有力。如今,依托滬滇協作對口支援資金建成的鶴慶縣銅銀器產業園(一期)全面投用,讓這門浸潤著白族智慧的古老技藝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從分散的家庭作坊到現代化的產業園,滬滇協作的“金紐帶”,讓鶴慶縣的千年銅藝在守住文化根脈的同時,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
近年來,雲龍縣將白芸豆作為主導產業來抓,出台《雲龍縣白芸豆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整合雲南省農科院、大理大學等科研力量,開展高產穩產種植技術攻關,並在科技研發、精深加工、市場拓展、品牌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一場以科技為核心的產業變革自此在高寒山區鋪開。
彌渡縣樹牢“彌渡壩子就是一個大景區”的理念,以特色文化挖掘起來、旅投公司運營起來、景區景點管理起來、旅游線路運營起來、A級景區創建起來“五個起來”為抓手,推動白崖古城、上馬台、天生橋、鐵柱廟、美食街、小河淌水鄉村振興示范園、后海景區、密祉旅游小鎮“八大景區”建設,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以建設幸福、美麗鄉村為抓手,大力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產業賦能、公益活動、鄉村建設,廣聚社會力量,多元化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明顯成效。據介紹,鶴慶扎實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號召民營企業和協會用實際行動踐行責任擔當。
通過綠化美化,改善了城鄉風貌,走進有“彩雲之鄉”美譽的祥雲大地,從縣城入口到各鄉鎮道路節點上,紅花綠樹掩映,一派綠美景象,吸引了旅游人群,促進了一、三產業更好融合,實現了全域化綠色協調發展。
大理市作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入選全國26個試點之一,2022年,洱海27條主要入湖河流中未達到Ⅱ類的河流從8條減少至3條,水質優良率達100%﹔洱海水質連續3年為“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