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滇協作賦能 千年銅藝迎來發展新機遇

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雲鶴鎮秀邑村,千年銅器鍛打聲依舊鏗鏘有力。如今,依托滬滇協作對口支援資金建成的鶴慶縣銅銀器產業園(一期)全面投用,讓這門浸潤著白族智慧的古老技藝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鶴慶縣銅銀器產業園。
秀邑村素有“銅匠之村”的美譽,全村130多戶村民世代以銅器制作為生。2024年,全村消耗銅原料500噸,銅器產值突破1億元,但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經營,曾讓銅器制作陷入發展困局。方寸院落裡,銅材堆積,鍛造工具與生活空間混雜,安全隱患突出,且村口道路狹窄,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都極為不便。
轉機來自滬滇協作。2023年,鶴慶縣整合1952萬元資金建設銅銀器產業園,這些資金用於建設銅器加工車間廠房、硬化園區道路及配套水電設施,為銅器產業集群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已入駐產業園的企業負責人陳雲紅表示,以前在自家院子加工,環境差、運輸難,如今租下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還建起了展示廳和直播間,今年訂單已排到年底,預計銷量能達750萬元。
直播帶貨。
產業園的建成,也讓當地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51歲的李中祥說,以前常年在外打工,現在騎著電動車五分鐘就到產業園,既能靠手藝掙錢,又能照顧家人。產業園投入使用后,已有多家企業入駐,8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就業,月均工資4500元。
此外,園區的集中酸洗車間,解決了銅器加工的環保難題。過去分散酸洗,藥劑味彌漫,廢水處理效率低,如今園區投資300多萬元引進專業設備,統一規范酸洗,消除了環保隱患,實現了銅器產業的“綠色發展”。
清洗好的銅器。
產業發展的紅利還反哺了鄉村建設。秀邑村黨總支書記李建鬆介紹,今年村裡收到租金近30萬元,一部分用於發放村民土地流轉費,還計劃用剩下的資金更換老舊路燈、綠化主干道兩側。僅廠房出租一項,村集體年收益就穩定在近30萬元,且租金還將分階段遞增。
從分散的家庭作坊到現代化的產業園,滬滇協作的“金紐帶”,讓鶴慶縣的千年銅藝在守住文化根脈的同時,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李保彤、趙紅 文/圖)
來源:鶴慶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