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裡的“投資於人”(現場評論)
 小字號
小字號
				每一個家庭都是城市治理體系中的“末梢神經”,檢驗著城市的價值指向
共建共治的智慧,打破了政府單向推進的傳統模式,構建起多元共治的新格局,讓民生工程變民心工程
一座城市的發展程度,不僅在於它的經濟總量和建筑高度,更在於它對普通民眾生活需求的回應力度。這是城市文明的試金石
晨曦微露,上海最后的老城廂裡,木質馬桶與倒糞站碰撞發出的聲響,成為這座城市的絕響。隨著全市全面告別“拎馬桶”,這一延續不知多少年的生活場景走入歷史。
有人說,與馬桶的“愛恨情仇”,交織成上海市民的一段生活往事。石庫門裡,廣式裡弄,棚戶簡屋……不大的居住空間,缺失的衛生設施,讓不少上海市民不得不用手拎馬桶,解決每日如廁之難。
不由得想到上世紀90年代,高樓大廈林立的外灘、五光十色的南京路、游人絡繹不絕的淮海路,引不少外國人驚嘆於上海的繁華。而那時候,舊裡弄中,每天仍有70萬隻手拎馬桶“招搖過市”,無聲訴說著一個超大型城市的治理難題。下定決心解決“拎馬桶”問題,不僅僅是破解具體生活難題,更丈量著城市文明的刻度,標注著人民城市的溫度。
真正的現代化不僅體現在經濟數據和城市形象上,更應體現在每一名市民的生活品質中。當最后一批居民告別“拎馬桶”時,我們看到的是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既注重硬實力的積累,又關注軟環境的提升﹔既注重經濟效益,又放大社會效益。
把目光投向那些小巷角落,我們會發現,城市現代化進程中還有許多未完成的敘事。有限的物質條件僅僅是表象,更深層次的是公共產品供給的缺失、城市治理精度的不足。每一個家庭都是城市治理體系中的“末梢神經”,檢驗著城市的價值指向。
從粗放管理到“一戶一方案”的精准施策,從物理空間改造到全方位的生活品質提升,治理方式的轉變折射出城市發展邏輯的深刻變革——城市發展要“見物”更要“見人”,城市應成為充滿人文關懷的生活共同體。這也是“投資於人”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上海楊浦區黃興路1039弄舊住房更新項目中,面對34種不同房型、最小僅10.5平方米的居住空間,改造團隊沒有選擇簡單的標准化操作,而是耐心進行個性化定制,除了配備衛生設施,還為老年人加裝安全扶手,協調解決鄰裡空間爭議﹔在上海黃浦區改造現場,居民們拿著自家戶型圖參與設計,社區干部耐心傾聽大家的需求……共建共治的智慧,打破了政府單向推進的傳統模式,構建起多元共治的新格局,讓民生工程變民心工程,生動詮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
從更廣闊視野看,“拎馬桶”問題的徹底解決,也將為全球大型城市的治理提供借鑒和啟示。一座城市的發展程度,不僅在於它的經濟總量和建筑高度,更在於它對普通民眾生活需求的回應力度。這是城市文明的試金石。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外灘高聳的建筑群見証著上海對外開放的歷程,陸家嘴的摩天大樓勾勒出城市現代化的輪廓,而裡弄中消失的倒馬桶聲則記錄著這座城市內在品質的提升。當最后的倒馬桶聲遠去,我們聽見的是一座人民城市堅定前行的腳步聲。聲音裡,有歷史的厚重,有現實的觀照,更有對未來的期許。
(作者為本報上海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31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領導留言板
領導留言板 強國論壇
強國論壇 人民視頻
人民視頻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 人民網+
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領導留言板
領導留言板 人民視頻
人民視頻 人民智作
人民智作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