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足馬力“搶秋” 確保應收盡收
【光明時評】
“秋糧不到手,秋收不放鬆”。當前,我國秋糧作物進入大規模收獲期,但頻繁陰雨給多地秋收帶來不利影響。據報道,各地正全力以赴做好搶收搶烘工作,確保應收盡收。
秋糧搶收,開足馬力。從“抓住降雨間歇期,積極避雨搶收搶晒成熟秋糧”,到“哪怕貼油費、貼人工,也要咬牙堅持,把成熟的稻子收獲到手”,再到“高性能履帶式聯合收割機正滿載運轉,晝夜不停地搶收作業”,各地為做好秋收工作,拼時間,搶進度,全力與陰雨天“賽跑”。
秋收,拼速度也拼技術。秋收是個力氣活,更是技術活。梳理各地秋收情況可發現,“新科技”派上了用場。比如,在黑龍江省北安市,當地合作社利用智能收獲機結合北斗衛星定位系統,開展大豆精准收割作業。再比如,在甘肅省定西市魯家溝鎮,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梯田裡,新研發的丘陵山地履帶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上崗”,成為採收主力。
秋收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收割糧食,還要做好儲存等工作。在這方面,各地因地制宜,頻出實招。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積極探索“糧食銀行”模式,抓好糧油耕種管收烘儲售等社會化服務工作,助農增收。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建立“農戶+烘干點+收購企業”的對接機制,打通糧食烘干、儲存、銷售全鏈條。
減損就是增產。越是天氣影響秋收,各地越要協同作戰,以實招實效確保“顆粒歸倉”。一定程度上說,此次陰雨天氣是一次壓力測試,也是改進工作的一次重要契機。
秋糧是我國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約佔全年產量的75%。但從過往經驗看,秋收之際也容易遭遇不良天氣,有時是陰雨連綿,有時是持續高溫,都會給秋收工作帶來影響。這就需要未雨綢繆,早做准備。俗話說:“晴天修屋頂,雨天洗窗台。”面對種種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我們既要向技術要戰斗力,也要向制度設計要生產力。
原來,農業“靠天吃飯”,現在,在糧食管、收、烘、儲環節,都離不開科技支撐,需要高技術全面應用和各項配套措施深入實施。應用新技術、落地好措施,在與不良天氣的賽跑中才能更有勝算,從而確保糧食生產實現豐收。此次陰雨天導致傳統的收割機無法下地,高性能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大顯身手。有農民提議,相關部門可提前做好協調工作,調配更多高性能收割機滿足農戶剛需。再比如,糧食存儲一直是農民的關切,相關部門加快建立更通暢的渠道,勢必能更高效解決農戶的燃眉之急。
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10日全國秋糧收獲已過五成。做好全部秋收工作還需不鬆懈、加把勁,以必勝決心克服困難,以責任擔當“搶”得好收成。
搶收搶晒,不僅關乎秋季收成,還關乎下一季種植。目前,寒露節氣已過,下季耕種已擺上日程。有專家指出,要力爭在適播期內完成冬小麥播種工作,確保冬小麥冬前形成壯苗。為此,也需要各地抱團發力,確保各項工作既有條不紊,又能按下“快進鍵”,盡可能趕上進度,不誤農時。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這場秋收競速跑,讓人們看到了拼搏的力量,感受到了糧食的分量。凝心聚力,升級“打法”,筑牢大國糧倉根基,我們守護的不僅是眼前的收成,更是糧食安全的未來。 (作者:王石川,系媒體評論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