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感”品菌香(金台隨筆)

在樹根草窩的褶皺裡,在氤氳升騰的霧氣裡,在連接山野的屏幕裡,小小菌子訴說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故事、產業轉型升級的故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雨后山林,裹著清冽水汽,被喚作“野生菌獵人”的村民挎著竹籃,撥開帶露的枝葉,在腐殖土與落葉的間隙細細搜尋。指尖輕捏菌柄,拔出土壤,驚訝聲傳來:“是鬆茸!”網絡相聯的遠方,屏幕中彈幕也相和著:“雲採菌啦!”
如今,“上山採菌”成為雲南遞出的新名片。菌子雖小,滿含幸福味道。為何這樣說?可從“四感”中品到。
體驗感,同樣能成為一隅特產。
無論進山林還是在“雲端”,採蘑菇都成為一種特色體驗。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山民帶領人們在落葉堆裡破譯鬆茸生長的“自然暗號”﹔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村民將雞樅菌與白蟻共生的生態奧秘娓娓道來。網友們通過直播間的鏡頭觀察干巴菌的菌褶,游客則在享用長桌上的菌子宴,感受著山間風味。一份份獨特的生態文化體驗,沉澱為有回甘的情感記憶,讓菌產業貫通農文旅,牽起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
氛圍感,讓網絡流量成為發展增量。
山腳下的農家樂裡,用剛採下來的菌子和土雞熬制的鮮湯正咕嘟咕嘟冒泡,清晨的山間彌漫鮮美之味﹔採菌旺季,“菌向導”帶領拾菌團隊辨識菌子,“青頭菌烤著吃,見手青得過油”,密林間飄浮著對美味的遐想。溫馨居所的“家之味”讓人樂不思蜀,貼心服務的“人情味”令人賓至如歸。此所謂“美了舌尖、暖著心間”。特產吸引流量,氛圍培育“留量”。用特色之味“烹調”一隅空間,使其成為“心靈歸所”,就能在“把新客變老友”中,實現美美與共的價值鏈躍升。
新鮮感,蘊含產業煥新的密碼。
產業在不斷煥新中常青。南華縣五街鎮創新“菌山認養”模式,城市中的消費者通過APP可以遠程認領菌窩,不僅能隨時查看菌菇生長動態,還能帶著家人去體驗採摘——這是消費的新鮮感。山貨直播間中,鬆茸、雞樅菌、干巴菌等產品都有可追溯的二維碼,通過暢通的冷鏈物流,清晨採摘的野生菌48小時內就能來到北上廣深的餐桌——這是味蕾的新鮮感。有人開發出“菌菇盲盒”文創,冰箱貼上的野生菌圖案栩栩如生,科普知識蘊含其中——這是玩法的新鮮感。以創新泉水澆灌,特色產業就能不斷煥發新容光、釋放新魅力。
分寸感,滋養生態向好向優。
豐饒物產是大自然的饋贈。讓這份饋贈可持續,需在開發利用中把握分寸。地方政府推行封山育菌,科學保育確保山珍源源不斷﹔菌農自發組建巡山隊,當起“護菌員”,防止山林被過度採摘﹔“採大留小”被寫進村規民約,成為人們採菌的共識……正如一位老菌農所說,“得懂規矩才能年年有的收”。心中有敬畏、行為有分寸,走穩保護與發展的平衡木,產業根系才會得到青山綠水的持續哺育。
在樹根草窩的褶皺裡,在氤氳升騰的霧氣裡,在連接山野的屏幕裡,小小菌子訴說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故事、產業轉型升級的故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謀發展不必模仿他人,捧出家珍,潛心培養,就能走出一條別有滋味的路。對本土資源深度挖掘、創造性轉化,讓生態風物接受經濟澆灌、文化浸潤,人與自然必將在和諧共生中凝聚為更為緊密的共同體。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5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