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嶺沃野迎豐收 鄉村振興繪新景

2025年09月22日08:30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廣南縣八寶鎮豐收的田野。 本報通訊員 王如陽 攝

  施甸縣太平鎮椅子山村黃桃熟了。 本報記者 楊艷鵬 攝

  師宗縣五龍鄉牛尾村群眾收割稻谷。 本報通訊員 賈嚴 攝

  秋日,稻浪翻金,碩果飄香。行走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和豐收的喜悅。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雲嶺大地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產業提質為路徑,以群眾增收為落點,推動農業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增產走向增效,鋪展開一場金色的豐收盛宴。

  科技賦能 農業增效益

  眼下,正是秋收的關鍵期。通過科技賦能,為全省農業增產增效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在師宗縣五龍壯族鄉牛尾村,連片的試驗田裡稻穗低垂,泛起金色波浪。這片位於低熱河谷槽區的“姑娘田”,憑借年平均氣溫18.2℃、無霜期350天的優越自然條件,成為雲南省水稻品種創新與推廣的關鍵基地,自2020年以來累計試驗水稻新品種144個。2025年迎來顯著成效,25個參試品種畝產均超700公斤。通過試驗—篩選—推廣—增收的產業循環體系,全縣推廣優質稻2萬畝,平均畝產達760公斤,總產值達7600萬元,真正實現了“藏糧於技、增產於種”。

  科技賦能是提質增效的核心。無人機統防統治、生物防控、智能灌溉等技術的廣泛應用,顯著降低了農藥使用量,提升了生態與經濟效益。村民張金蘭欣喜地說:“穗子更大、抗風抗病,產量也更高了。”2025年,師宗縣水稻種植面積達5萬畝,總產量約3萬噸,科技持續為糧食安全注入強勁動力。

  秋日,元陽哈尼梯田迎來豐收季。在新街鎮水卜龍村,一架無人機飛來飛去,懸停、上貨、吊運、卸貨。裝滿新糧的袋子穩穩地從田間“飛”向路邊,不到3分鐘便完成約40公斤稻谷的搬運。

  哈尼梯田地勢特殊,從山腳到山頭落差巨大。以往秋收時,稻谷運輸全靠人背馬馱,耗時耗力。如今,無人機的應用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現在無人機載運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也降低了很多,真是很實惠。”充分感受到科技帶來的紅利,新街鎮水卜龍村村民蘇紹兵樂呵呵地說。依托科技惠民補貼政策,元陽縣充分結合山區地形特點,在新街、牛角寨、沙拉托等鄉鎮,大力推廣無人機吊運和單軌運輸機、谷物干燥機、稻麥脫粒機等智慧農業裝備,逐步破解哈尼梯田及山區地塊農產品“運輸難、收割慢”的痛點,讓農戶切實享受到科技助農紅利。

  產業提質 鄉村增活力

  在科技與政策的雙輪驅動下,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不斷提質增效,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思茅區南屏鎮整碗村高原特色蔬菜現代農業示范區裡,蔬菜產業迎來產銷兩旺的好勢頭。彌川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地負責人楊勝生正操作著自制的軌道滑輪車運輸有機肥料。基地不僅鋪設了運輸軌道,還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灌溉,帶動周邊1.5萬畝蔬菜生產,涉及農戶1500多戶。“九成蔬菜直供超市和連鎖店,只要種得好,不愁賣。”楊勝生信心滿滿。

  思茅區蔬菜產業正邁向智能化。位於南屏曼歇壩村的高原特色野生蔬菜科技示范園,聚焦良種精選、試驗示范、標准制定等關鍵環節,建設了現代化生產示范園、種質資源圃、野菜研學中心,並著力打造綠色品牌。“2024年,全區完成蔬菜播種8萬畝,實現總產量12萬噸、農業產值3.2億元。”思茅區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工作站站長劉建培介紹,區裡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建設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解決了農戶分散種植、銷售難題。

  “今年黃桃品質特別好,脆度夠、糖分足。”在施甸縣太平鎮椅子山村的黃桃園裡,種植戶李堂將黃桃整齊裝入筐中。作為當地黃桃種植的帶頭人,他種植了10畝黃桃樹,目前6畝已投產,每畝產量約3000斤。

  施甸縣鄉情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嶸平介紹,早在5年前,合作社就在科技人員的支持下成功選育出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其獨特品質贏得了市場的認可,目前黃桃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遠銷大理、騰沖、瑞麗等地,以及省外市場。目前已成功注冊了“凹家澳”品牌商標,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筑牢品牌根基。

  椅子山村黃桃產業為種植戶帶來了豐厚收益,還給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我們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黃桃產業,不斷延長黃桃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讓‘甜蜜產業’扎根鄉村。”椅子山村黨總支書記董成蘭說。

  豐收在望 群眾增收入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

  走進永仁縣維的鄉桃苴村,連綿的山坡上石榴林郁郁蔥蔥,飽滿的果實壓彎枝頭。果農起國升一家穿梭在石榴樹間,忙著採摘成熟的“突尼斯”石榴。不遠處,最后一批早熟品種“天使紅”採收已近尾聲。“今年我家的石榴相當好,‘天使紅’從7月份就開始賣,到目前已賣了13噸,產值在12萬元左右。”起國升說。

  針對傳統品種石榴集中上市導致價格波動大的問題,永仁縣大力推廣“品種改良+循環上市”新模式,通過引進優質新品種、優化區域布局、科學調控成熟期,逐步穩定了石榴市場價格,提升了產業效益。“‘天使紅’賣完了可以接著賣‘突尼斯’。我家今年這兩個品種賣了100噸左右,產值在七八十萬元左右。”起國升介紹說。

  眼下,會澤縣的70萬畝馬鈴薯迎來採挖高峰。火紅鄉冒沙井村的種植基地裡,兩台馬鈴薯收獲機轟鳴作業,工人們緊隨其后分揀、裝袋。合作社負責人劉壽良種植的“會薯19號”畝產達3.2噸,因品質優良遠銷貴州、廣西甚至海外市場。通過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指導,他創新推行“馬鈴薯—大白菜—色素蘿卜”一年三茬輪作模式,極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今年他耕種的2100畝土地預計總產值超1000萬元,每年發放農民工工資200余萬元。

  在思茅區龍潭鄉四家寨村,種植大戶周邦禮手持一顆金黃飽滿的果實向記者介紹:“這叫燕窩果,肉細如絲、甜而不膩,去年30畝地賣了50多萬元。”龍潭鄉氣候條件獨特,比較適合種植水果。目前,火龍果、檸檬、百香果等特色水果陸續成熟,成為農民增收的“黃金果”。在不遠處的小田村,村民楊培娣同10多個姐妹正忙著給檸檬稱重、裝箱。她笑著說:“我們都是附近的村民,採果期就來基地打工,一天能掙120元錢。”

  農業增效益,鄉村增活力,群眾增收入。在雲嶺大地充滿希望的田野上,迎豐收、慶豐收,奏響著田園豐收曲。(記者 常旭輝 張雯 饒勇 胡梅君 高玥 楊艷鵬 李建國 呂瑾)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