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小劇場:擁抱潮流,堅持品質(面對面)

2025年09月25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對話人: 樊  星(繁星戲劇村創始人)

李  歌(鼓樓西劇場總經理)

周飛亞(本報記者)

小劇場是戲劇繁榮發展的一個風向標,承擔著戲劇人才培養、劇目孵化、觀眾培養等眾多功能。近年來,隨著“演藝新空間”的熱潮涌動,小劇場的發展似乎進入了一個相對沉寂階段。對於行業來說,這意味著什麼?小劇場在整個戲劇生態中又該如何定位?我們邀請北京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家小劇場負責人,分享來自一線的觀察和思考。

——編  者

記者:在大眾的感受裡,近幾年,小劇場似乎在面臨市場“寒流”。您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李歌:的確,與5年前相比,制作出品小劇場劇目的機構在減少,我們劇場的平均上座率也下降了兩三成。但是,好戲仍然不愁賣,一些有口碑的經典劇作,如《枕頭人》《蔣公的面子》,每次排演依然滿座。我明顯感到,觀眾看劇追星的現象更為突出,對劇目質量的要求也更高了。

樊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消費主體迭代了。從過去的調研來看,在國內,20—30歲是戲劇消費的主力軍。而出生於網絡時代的年輕人,消費觀、消費習慣跟過去很不一樣,移動互聯網對人們的文化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記者:小劇場採取了哪些舉措去吸引觀眾?

樊星:首先是降低觀眾的觀戲門檻和消費壓力。我們劇場不少劇目票價不超過200元,學生票一直是五折。內容上,找到現實關切的題材。我們出品的劇作很多是經典改編,比如《朱莉小姐》《大話四夢》等,經典更容易被關注,也是年輕編導、演員們更願意去挑戰的。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也不少,但我們在呈現上,會更多採用超現實、荒誕派等手法,讓戲劇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欣賞習慣。另外,引入年輕化的創作群體。如今我們的劇目,編導、演員很多都是95后,跟目標觀眾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小了,他們之間是能互相讀懂的。

李歌:鼓樓西的觀眾定位很明確,以北京近百所高校的師生、文藝青年為主。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做高校劇團公益展演,這既是培養高校的戲劇力量,也是培養觀眾群——很多學生人生中第一次看話劇,可能就是看同學的戲。目前,第三屆展演剛剛結束作品征集,將在10月開幕。當然,最根本的還是內容。我們不焦慮如何抓住年輕觀眾,我們焦慮的是如何把內容做好。9月初劇場上演的《欠你一枚小紅星》,用老調填新詞,講一個主旋律的故事,非常動人,很多年輕觀眾留言“小紅星帶我喜歡上京劇”。這証明,好內容永遠不缺市場。

記者:您怎麼看待小劇場在整個戲劇生態中的定位?它的特點、作用或者說意義是什麼?

樊星:小劇場概念誕生於法國,本身隻有1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幾十年來,小劇場代表的實驗性和創新精神,從未改變。小劇場門檻低、參與度廣,給更多戲劇人提供了機會,很多現在有影響力的編導、演員,都是從小劇場走出來的。

李歌:小劇場是人才的蓄水池、行業的孵化器。年輕的戲劇人,往往沒有機會和能力去掌控大舞台,小劇場就是一個磨練平台。同時,它也是培養戲劇觀眾的平台,觀眾能夠近距離感受演員的呼吸、眼神,很容易引發共鳴與共情。目前,國內的演出票價普遍偏高,原因之一是場地成本。大劇場的單日場租大多在10萬元以上,而小劇場最便宜的只要500—600元,對剛入行的青年導演是更為現實的選擇。

記者:近幾年“演藝新空間”的概念很火,新空間到底“新”在哪兒?很多新空間與小劇場比較相似,二者的關系是怎樣的?

樊星:國家對劇場資質的認証很嚴格,消防、建筑、硬件……各項設施都得達標,而在很多城市,符合條件的地方不多。演藝新空間的誕生,讓不具備劇場資質條件的空間被激活,滿足了日益繁榮的演藝市場,讓演藝能夠觸達更多人。

在我看來,演藝新空間不僅是演出空間上的新,還要有內容的新,甚至運營模式的新。它必須打破傳統的觀演關系、觀劇的禮儀習慣,形成以演藝為核心的多種業態的組合。比如《朱莉小姐》,我們根據劇情,把劇場布置成伯爵家的地下室,觀眾就是伯爵家的客人,與演員有大量互動,演員會請觀眾幫忙開門、喂鳥,為“客人”煎蛋等,很受歡迎。

李歌:新空間戲劇打破了傳統演出方式,具有較強的實驗性,這是它和小劇場的“神似”之處﹔很多小劇場也在將自身進一步“敞開”,打造演藝新空間。比如今年我們劇場推出的音樂話劇《邊城》,將傳統劇場、咖啡廳、劇場外的小院空間都利用了起來。我們還面向青年戲劇人征集作品,“在鼓樓西玩轉新空間”,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來演出。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參與感強的戲劇,新空間提供了這樣一種形式。小劇場可以擁抱這一潮流,但在內容上,還是要堅持品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5日 20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