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文物超13萬處

今天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76.7萬處“三普”登記文物全部完成復查,新發現文物數量超過13萬處。全國備案博物館數量達到7046家,平均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其中免費開放6444家,佔比91%以上,年接待觀眾已近15億人次。
“十四五”以來,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在已有基礎上取得長足進展,也呈現新的面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孫德立介紹,革命文物資源底數基本摸清,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2萬余處,國有館藏革命文物150萬余件/套,正在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一批革命遺址遺跡﹔革命紀念館體系基本形成,全國革命紀念館超過3000家﹔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充分彰顯,全國年均舉辦革命、建設、改革主題展覽超過3000個,6億人次觀眾走進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
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特別是在節假日,一些熱門館“一票難求”。對此,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喬雲飛表示,通過調研發現,少部分博物館優質藏品展品集中、需求集聚,導致供不應求,這是“供給側”普遍規律。國家文物局積極指導各地文物部門和熱門博物館採取一系列有效舉措。
喬雲飛介紹,一方面增強供給能力,通過大館帶小館,巡展、借展、聯合辦展、“雲展覽”等方式,把更多優質文化資源送到基層﹔另一方面提升服務質效,科學實施預約機制,豐富優質文博內容,優化參觀線路,提升公眾參觀體驗。特別是在寒暑假和節假日,進一步統籌安全和需求,通過調整單日預約量、取消閉館日、延長開放時間等方式主動應對,最大限度滿足爆發式激增需求。
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返還也是發布會上頗受關注的話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表示,“十四五”期間,圓明園石柱、豐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特別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帛書——長沙子彈庫戰國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在流失美國79年后回歸祖國,是我國依托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成果,針對國際公約無法適用的我國近代流失文物取得的成功案例。”
在法規制度建設方面,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首次納入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相關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中的跨部門協同力度﹔國家文物局推動開展歷史上流失文物的溯源和流轉歷史研究,為流失文物追索夯實基礎。
解冰說,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涉及國際政治、法律、歷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重因素,是一項具有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的工作,現已完成的追索工作中,最長的一項耗時25年。“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歸途’為‘征途’,進一步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制度安排,協同各方,凝聚合力,推動更多文物‘回家’。”(蔣肖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