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雲南紅河:創新機制強保障 穩就業促增收

2025年09月11日09:49 |
小字號

近年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圍繞群眾就業與產業發展需求,以“資源筑基、產業延鏈、服務保障”為路徑,構建全方位就業體系。該縣就地就近就業穩定在3.7萬人﹔2025年新增3450人,實現就業增收、用工穩定與產業升級多方共贏,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深挖多元資源筑基地,打造就業“孵化池”

紅河縣聚焦特色農業、林下經濟和光伏產業,建設一批生產基地,拓寬本地就業渠道。

當地積極引入經營主體,引進37家水果種植企業建成千畝連片基地15個,發展芒果、柑橘等熱區水果21.8萬畝,穩定吸納工人3500余人,採收期用工達3.8萬人次。

為實現“綠色能源+就業保障”的雙重效益,紅河縣建成25座村級光伏電站,並將電站80%的年收益定向用於設置公益崗位。目前,已依托光伏產業開發光伏公益崗630個,崗位主要面向脫貧戶、低保戶等低收入群體,為其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在特色農業領域,紅河縣通過推廣多元化種植模式,激活本地勞動力就業潛力。推廣早冬蔬菜“一稻三菜”輪作近2萬畝,常年吸納1280名勞動力,高峰日用工超1400人﹔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10.8萬畝、茶葉11.8萬畝、百香果6000余畝,“稻魚鴨”模式吸納1.2萬弱勞動力、半勞動力就業,採茶旺季用工3.2萬人次,百香果產業提供年務工5.2萬個工日﹔培育3家藥業加工企業,生物藥業種植面積1.79萬余畝,吸納1800余人就業,種植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延伸產業鏈條建車間,拓寬增收“新空間”

紅河縣推動農業“接二產連三產”,通過建設加工車間、引進龍頭企業、盤活閑置資源等方式延伸產業鏈,為群眾創造更多技能型、穩定型就業崗位。

截至目前,紅河縣累計通過“招小商”引入11家適配本地產業的企業,建成“家門口的務工車間”8個、農產品加工車間56個,直接新增就業崗位1540個,讓群眾無需遠離家鄉,在“家門口”就能實現技能就業。

該縣引進龍頭企業,建成紅米、鴨、茶葉、棕櫚等加工廠,直接提供崗位1500余個,全產業鏈帶動就業2.5萬人以上,人均月收入3600元。

當地一方面招引企業與“興農人”合資辦廠,盤活園區閑置廠房5513平方米,創辦食品加工企業,年吸納代購員75人、季節工230人,培養技術工人70名,人均月工資4000元。另一方面引進紅河某澱粉科技公司,建成日生產540噸芭蕉芋澱粉加工廠,年帶動務工1.2萬人次,增加務工收入7200元/人。

此外,紅河縣還創新黨組織領辦村公司模式,成立14家村公司,激活加工廠56個,提供崗位2000余個,採取“村集體組織+村公司運營+農戶參與+企業銷售”模式發展產業。

創新服務機制優保障,筑牢務工“定盤星”

紅河縣圍繞群眾就業全流程需求,構建“培訓—對接—保障—兜底”全鏈條就業服務體系,打造“巧工坊”服務平台,為群眾就業保駕護航。

針對市場用工需求與群眾就業意願,紅河縣開展電工、果樹修剪、家政等10個工種培訓,累計培訓2.44萬人次,持証上崗率12.25%。同時,重點打造“紅河嫂”“茶保姆”等勞務品牌,家政崗位人均收入7000—8000元,疏果修剪崗位月薪超1萬元。

當地在縣、鄉兩級設立“巧工坊”就業服務中心(站)13個,推出就業信息專屬二維碼,實時推送38家企業的1000余個崗位信息,累計發布7期就業資訊,促成180余人成功就業。此外,配套建設“樂業驛站”,集成“愛心食堂”“共享廚房”“兒童之家”等服務,開通“定制交通車”。

在保障和兜底方面,紅河縣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571萬元,扶持創業305戶,帶動就業654人。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3100余名脫貧勞動力就業,為就業困難群體提供“托底保障”。在重點產業中推廣“固定工資+績效獎勵+利潤分紅”模式,形成“茶產業523”“百香果產業64”二次分配模式。(周雨婷、李錦鋒)

來源:紅河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