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8K拍攝太空電影《窗外是藍星》——
共赴太空之旅(新作速評)

![]() |
紀錄電影《窗外是藍星》海報。 |
特寫鏡頭裡,一隻兔子玩偶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靜靜飄浮,毛茸茸、粉嘟嘟,憨態可掬,針腳細線依稀可見,這是航天員王亞平女兒送給她的出差禮物。鏡頭拉遠,家人的照片、空間站近景、艙外中景、太空遠景……直到九霄雲外,“藍星”地球靜靜地躺在宇宙懷抱中,畫面沉寂而寥廓,如詩如畫。
作為中國首部由航天員拍攝的太空實拍紀錄電影,《窗外是藍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與沉浸感,帶觀眾體驗一次完整的“太空出差”。從酒泉發射場的烈焰騰空,到空間站裡的日常起居,再到平安返回東風著陸場,這部電影用真實的影像,還原了神舟十三號乘組183天太空之旅的全過程。
罕見的太空實景拍攝,極清晰的畫面呈現,注定這部作品在影史上留下獨特一筆。拍攝前,主創團隊特制8K攝影機,隨神舟十三號乘組一起出征。這台超高分辨率攝影機,讓我們看到了以往無法想象的太空細節。飄浮在空中的水珠倒映出航天員面龐,打開艙門太陽瞬間照進來的奪目光亮,舷窗外地球山頂的皚皚白雪——纖毫畢現的瞬間,讓太空生活近在咫尺,為觀眾營造出絕無僅有的現場感。
當航天員們自然地說出“晚上見啊”“我來接你們了”這樣的日常對話,觀眾仿佛置身距地面400公裡的中國空間站,成為太空之旅的親歷者。特別是在出艙場景,觀眾不僅能看到航天員是如何錙銖必較、冷靜沉著地准備出艙活動,還能借助艙外航天服上的攝像頭,跟著王亞平的視角一起感慨“哇,好亮”,一起遙望美麗的地球和深邃的宇宙。
這還是一次充滿生活氣息的旅程。舷窗外,是150攝氏度到零下100攝氏度的極熱極寒交替,艙內則是忙碌熱鬧的景象。航天員拆解貨物包裹、檢測艙內微生物,如同搬入新家般精心布置空間站。春節時,翟志剛寫下“逐夢飛天同守歲,龍驤虎步共迎春”的對聯﹔三人圍“坐”吃餃子,鱍魚餡、豬肉白菜餡飄香——這是中國人獨有的太空年味。
開場那隻可愛的兔子玩偶,成為貫穿全片的情感符號。它飄在艙內背景中,出現在天地視頻通話的畫面裡,每每出現,航天員與家人的故事便准時開始:“媽媽,你給我摘一顆星星回來吧!”女兒的聲音從地球傳來,王亞平微笑回應﹔看到翟志剛身著唐裝慶祝春節,兒子笑著調侃他“像說相聲的”。影片用這些情感元素,賦予最尖端科學探索以朴素的人情味。
除了小家的情感,影片著重表達了中國航天的人文情懷。正如王亞平旁白所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待在搖籃裡。”這種對探索宇宙意義的思考,還具象化地呈現在一段段透過舷窗拍攝的極清影像:雄偉的青藏高原,澄澈的青海湖,廣袤的撒哈拉沙漠,狹長的紅海……觀眾好像爬了一次高山,行至片尾終於登頂,地球美景一覽無余。轉眼間夜幕降臨,城市的燈火仿佛人類文明的火光,耀眼地訴說地球家園的美,提醒我們走得再遠,也不要忘了回家的路,不要忘記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而存在。
《窗外是藍星》打破時空界限,讓每個普通人都能置身星空。雖然沒有科幻大片般曲折的情節和源源不斷的“爽感”,但它在太空紀實影像清晰度上的突破,在講述中國航天故事上的創新,就足以讓我們走進影院——“真實的遨游太空是一種什麼體驗”,誰能拒絕得了一探究竟呢?正如陶淵明在1600年前所說,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片尾曲響起,神舟十三號乘組平安回家,許多觀眾追尋星辰大海的夢想,由此啟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9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