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普春秀用愛守護特殊家庭十余載
“撐不住也得撐” ,她的故事讓人心疼又敬佩

清晨五點半,滇西南的山間還未亮透,普春秀已點亮灶火。她利落地准備好一家人的早飯,借著灶台微弱的光亮,仔細分好公婆一天要吃的藥片。窗外,連綿的群山還籠罩在晨霧中,而她忙碌的一天早已開始。
這是一位普通農村婦女的日常,卻是奉獻與堅守的不平凡寫照。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鳳山鎮文折村村民普春秀,用她柔弱的雙肩,十余年如一日地扛起一個特殊家庭的全部重擔,用愛書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美德佳話。
普春秀在打掃豬圈衛生。普洱市委宣傳部供圖
2008年,普春秀與同村青年喜結連理。然而新婚的喜悅還未散去,生活的考驗便接踵而至:丈夫的哥哥被確診為精神二級殘疾,年邁的公公突然癱瘓在床,婆婆又被診斷出患有子宮癌需要化療。2010年,嫂子因承受不住家庭重負離家出走,留下當時隻有8歲的侄女無人照料。
面對如此困境,親友們勸她把侄女送進孤兒院,普春秀卻堅定地搖頭:“孩子已經失去了母親的關愛,不能再沒有家。”從此,她不僅成為了侄女的監護人,更承擔起了母親的責任。
每個周日下午,村民們總能看見普春秀騎著摩托車載著侄女駛過村口那條蜿蜒的山路。18公裡的崎嶇山路,她要騎行一個多小時才能把侄女送到鎮上的學校。周五放學時分,她又會准時出現在校門口,風雨無阻。“五年時間,這條路我來回跑了近千趟。”普春秀笑著說,“車輪都跑廢了兩個,但值得。”
讓她欣慰的是,如今侄女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已參加工作。“沒有嬸子,就沒有今天的我。”侄女朱西芬動情地說,“嬸子不僅供我讀書,更教會我怎麼做人。”
在照料侄女的同時,普春秀還要照顧三位患病親人。每天,她像上了發條的鐘表,在天未亮時起床做飯,趁著晨曦微光下地干活,又在勞作間隙小跑回家照看老人。最忙的時候,她褲腳上沾著泥巴就沖進廚房,手上還帶著庄稼地裡的草屑就給老人捶背。
為了節省體力多干農活,她硬是從生活費中擠出錢買洗衣機。鄰居們常說:“春秀這是把自己掰成了‘好幾瓣’在用,換誰也撐不住啊。”但她總是笑笑:“都是一家人,撐不住也得撐。”
令人欣喜的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癱瘓的公公逐漸恢復了部分行動能力,患癌的婆婆病情得到控制,大伯哥的精神狀態也日漸好轉。丈夫朱府林感激地說:“沒有她的付出,這個家真不知道會成什麼樣子。”
2015年,普春秀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她更加積極地投身鄉村建設,主動承擔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政策的宣傳工作。
“國家的政策是真的好。”她經常對鄉親們說,“地震恢復重建讓我們住進新房,‘雨露計劃’讓侄女上得起學,醫療救助讓親人看得起病。我們要感恩黨和國家,努力把日子過得更好。”
在她的帶動下,周邊群眾發展產業的動力更強了,增收致富的信心也更足。文折村黨總支書記艾應波表示:“普春秀同志不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更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她的故事感染了整個村庄,成為了村裡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教材。”
普春秀攙扶著公公散步。普洱市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普春秀一家雖然生活仍不富裕,但充滿了溫暖和希望。夕陽西下,她常常扶著公公在院子裡慢慢走動,婆婆坐在一旁微笑著看他們,侄女下班回家就會搶著幫她做家務。這個曾經瀕臨破碎的家,因為有了普春秀無私的愛,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溫暖。
“我覺得自己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普春秀說,“家人就是要相互扶持,共產黨員就是要帶頭奉獻。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沒有什麼坎是過不去的。”
沒有豪言壯語,隻有朴實無華的付出﹔沒有驚天動地,隻有細水長流的堅守。普春秀用她十余年如一日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在滇西南的群山之間樹起了一面精神的旗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