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公安機關推行執法全生命周期監測——
執法過程裝上“電子眼”“計時器”

馬聖龍是江蘇省海安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的法制員,他的日常工作從“盯警”開始。
打開執法監測系統,當天的警情數、案件數,尤其是違法犯罪類和矛盾糾紛類警情一目了然。每天一上班,馬聖龍的第一件事就是逐一審看同步錄音錄像,排查可能出現的有案不立、違規調解等情況。“民警若對違法犯罪類警情選擇不立案,‘任務管家’會立即推送預警。”馬聖龍介紹。
如何從源頭保障執法公正、提升辦案質效?近年來,海安市公安機關創新研發基層派出所執法全生命周期監測模型,打造執法監測系統,以科技賦能打破傳統監督壁壘,為執法規范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久前,城南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電動車被人推倒。民警出警后認定為駕駛人避讓行人時意外碰倒車輛,隨即作非案件處置,協調雙方協商處理。但由於報警內容涉及“故意毀壞財物”的嫌疑,警情性質與處置結果的差異立即觸發“警情處置清單”預警機制。看到提示,馬聖龍立即通過監測系統回放錄音錄像核查,逐幀核對民警與當事人的對話、現場勘查細節,確認處置程序合法、事實認定准確后,方才解除預警。
“監測模型自動抓取警情類型、處置方式、法律依據等關鍵信息,相當於給執法過程裝了‘電子眼’,從源頭緊盯,民警出錯的概率越來越小。”馬聖龍坦言,如今全所警情處置瑕疵率較模型啟用前下降了近40%。
在“盯警”之外,“盯案”功能則為案件辦理裝上“計時器”。依托海量數據,系統會自動比對案件受理時間、辦理期限等要素,對即將到期的案件倒計時提醒,避免超期辦案。
城南派出所在辦理一起聚眾斗毆案期間,系統連續3天推送“拘留期限即將屆滿”的預警,法制員同步介入監督,最終促使民警在法定期限內完成証據固定和移送起訴。
“過去靠法制員查平台、翻卷宗催辦,難免有疏漏,現在數據‘跑路’代替人力‘跑腿’,超期辦案情況越來越少。”海安市公安局法制大隊大隊長周捷介紹,模型運行以來,全市刑事案件辦結率同比上升20%。
一起樓盤監理涉嫌詐騙案中,30余名購房者稱經某樓盤施工監理介紹購房后,既未拿到房屋也無法追回房款。辦案民警陳海波初步調查發現,該監理的行為究竟是民事糾紛還是刑事詐騙,一時難以界定。
面對該監理“曾成功賣房,不屬詐騙”的辯解,馬聖龍邀請法制大隊負責人、辦案民警召開通案會,圍繞“成功購房流程差異”“資金去向”“樓盤與監理關系”等關鍵問題研討,明確偵查方向。最終,查清嫌疑人虛構身份、騙取房款的犯罪事實。
“現在處理案件,第一反應就是到執法辦案管理中心,這裡的流程指引和監督機制既讓我們少走彎路,還確保案件辦理更為規范。”陳海波說,這種常態化實踐,成功發揮了執法監測系統“盯質效”的作用,成為執法全生命周期監測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執法全生命周期監測模型不僅是一套監督工具,更是執法理念革新。通過晒明細、亮進度、明責任,努力讓每起案件經得起法律和群眾的檢驗。”周捷說,從警情處置到案件辦結,執法監測系統通過“盯警”“盯案”“盯質態”三大功能,實現執法全流程實時監督,推動派出所案管室精細化管理。如今,海安公安機關各基層單位均建立起這套工作機制,借助數據賦能讓執法辦案全程可回溯、更規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4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