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全國最大阿昌族移民村的幸福蝶變

阿昌搬遷移民生活“美”

王嫻
2025年09月02日08:59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綠樹環繞新家園,堅果樹下唱起致富歌,阿昌族風味引客來……走進全國最大的阿昌族移民村(自然村)——雲南省德宏州芒市風平鎮龍昌移民村,村口的文化牆上描繪著設施完善、產業發展、文旅融合的移民村幸福發展新篇章。

2008年,因建設弄另水電站,距芒市城區70公裡外的江東鄉高埂田村溫乖、杏萬、芒嶺、小新寨、高埂田5個村民小組整村搬遷至如今的龍昌移民村。搬遷后,全村共有183戶666人,其中阿昌族佔總人口的86%,成為全國最大的阿昌族移民村。

龍昌移民村內的廣場。人民網 王嫻攝

龍昌移民村內的廣場。人民網 王嫻攝

既要搬得出,也要穩得住。為幫助村民們擺脫貧困、發展產業,2010年以來,芒市搬遷安置辦公室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精神,爭取到1726.6萬元移民后期扶持資金,這筆資金像一場及時雨,滋潤了這個“新生”的村庄。

農業產業開發、搬遷移民技術培訓、基礎設施完善、移民新村建設……一項項工程落地生根,讓村庄悄悄變了模樣:房屋外牆繪上了阿昌族特色壁畫﹔雨污分流管道覆蓋全村﹔天然氣管道沿著牆角直接入戶,村民擰開閥門就能生火做飯,再也見不到往日煙熏火燎的灶台。

俸智勇站在新房前。人民網 王嫻攝

俸智勇站在新房前。人民網 王嫻攝

“以前哪敢想能住上這樣的房子!”在芒市第一小學任教的村民俸智勇談起搬遷前的日子,至今歷歷在目。“那時候村子窩在半山坡,住的是籬笆房,走的是坑窪泥路,騎摩托車上班要一個多小時。”說話間,他抬手輕撫牆上光滑的瓷磚,眼裡閃著光,“你看現在這房子,夏天涼快、冬天暖和。現在路又寬又好,我去學校上班只要20分鐘。”

搬遷移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產業之藤在龍昌移民村蓬勃生長。

龍昌移民村內的特色壁畫。人民網 王嫻攝

龍昌移民村內的特色壁畫。人民網 王嫻攝

村旁,300畝堅果樹林郁郁蔥蔥,每年由芒市移民農業產業發展合作社按“村集體40%、搬遷移民30%、合作社20%、辦公經費10%”的比例分紅。在移民搬遷項目指揮部指導下,村民們還在自家房前屋后種植堅果樹,不僅讓閑置的土地滿是綠意,更讓“美麗鄉村”結出了“甜果”。

村外,招商引入的肉牛養殖場每年能給村集體帶來15萬元土地租金收益,還讓20多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村民在合作社的指導下種植甜脆玉米、中草藥石斛等特色作物,再由合作社牽頭對接廣東、福建的收購商收購,實現種時有指導,種成不愁賣。

近年來,借助坐落於芒市機場旁的交通優勢及阿昌族的獨特民族文化資源,當地推動龍昌移民村與文旅發展深度融合,進一步挖掘移民村文旅發展潛力。

“鮮竹筍燉鴨、干腌菜煮魚來咯!”在村民曹先美的“雲美阿昌風味”農家樂裡,陣陣香味扑鼻而來。自2018年村裡推出農家樂補貼政策以來,曹先美和丈夫在一塊300多平方米的地基上,建起了一座三層庭院房。正房旁還專門擴建了一間大廚房,地道的阿昌族家常菜品,就這樣熱騰騰地端上了游客的餐桌。

曹先美正在制作阿昌族傳統服飾。人民網 王嫻攝

曹先美正在制作阿昌族傳統服飾。人民網 王嫻攝

“每年3月的阿昌族傳統節日阿露窩羅節是我家農家樂生意最好的時候,村裡還會舉辦過手米線長街宴,吸引了不少游客。”曹先美笑著說,“農家樂不忙時,我就在家裡制作阿昌族傳統服飾,兩三天就能做一套,一套能賣約400元。在家很安心,生活也有奔頭。”

從深山到平原,從籬笆房到小洋樓,龍昌移民村用十幾年的時光,完成了一場華麗蝶變。芒市搬遷安置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芒市將按照雲南省搬遷安置辦公室相關要求,進一步挖掘龍昌移民村阿昌族文化,建設阿昌族博物館,奏響搬遷移民安居樂業的新樂章。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