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雲台 | 夜校開進村兒 山區家長“充電忙”

九月迎來開學季,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迤薩鎮的家長楊雪比孩子還忙碌。
位於迤薩鎮跑馬路社區文明實踐站的“家長夜校”晚上7點半開課,她要提前到場協助授課老師排練情景劇,還要記下知識點方便課后復習。這天的主題是“做不吼不叫的家長”,從兒童心理到親子溝通技巧,全是家長們急需的“干貨”。
紅河縣迤薩鎮勐龍村舉辦的“家長夜校”開展情景表演。紅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過去,楊雪脾氣有些急躁,總覺得8歲的兒子“叛逆、不聽話”。去年8月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走進“家長夜校”,課程裡“先傾聽再表達”“用描述代替評判”等方法,讓她開始審視自身言行。
“兒子跟我說的話漸漸多了起來。”上完第三次課,楊雪感受到了變化。她不再用命令語氣對孩子說話,把“你必須”換成商量﹔兒子發脾氣時,她先忍住反駁,等平靜后再溝通。如今,母子之間終於能好好說話,兒子會講學校趣事,也會給她提建議。
課程帶來的改變讓楊雪對“家長夜校”充滿感激,她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當起夜校情景劇的一名“金牌助演”。“這樣我就能第一時間知道開課信息,服務大家的同時還能繼續學習。”
寶華鎮期垤村舉行主題為“守護孩子成長”的“家長夜校”。紅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紅河縣,像楊雪這樣因“夜校補課”而受益的家長還有很多。紅河縣是集邊疆、民族、山區為一體的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70%以上的外出務工家庭將孩子留給老人照看,隔代養育力不從心。還有近半數家長受限於文化水平和陳舊觀念,將教育簡單等同於“盯成績”,忽視了親子陪伴與心理健康。
面對困境,紅河縣把家教家風建設融入基層治理,創建“家長夜校”文明實踐品牌項目。縣委宣傳部牽頭,聯動25個縣級部門、13個鄉鎮、92個村,以“專業+固定+鄉土”師資協同配合,讓公安民警、心理咨詢師、社科專家、返鄉大學生、鄉賢能人等都加入師資庫。搭建“1個主題+4類課程+6個元素+N種選擇”的課程體系,71門共享課程涵蓋子女教育、健康保健、技能培訓等多種內容。
家長可以憑借上課的積分兌換日用品。人民網 尹馨攝
兩年時間裡,“家長夜校”開了744場,351名老師和志願者授課,5.2萬余名家長走進課堂,從“干部挨家動員”轉變為“群眾搶著來”,有時座位不夠,家長就自帶小板凳旁聽。此外,還有22位家長更主動加入志願者隊伍,變化實實在在“看得見”。
“農村留守的老人、孩子多,我們針對各村情況進行研判,聚焦服務‘一老一小’群體。”紅河縣委文明辦主任張艷蓮說。家長夜校探索“點單派單”實踐模式,為鄉鎮開展活動提供“送教下鄉”、“雲端”課程、師資培訓、物資協調等服務。
“案例就用發生在村民身邊的鮮活事,有的少數民族家長聽不懂漢語,老師就‘雙語’授課。”為了讓復雜的家庭教育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張艷蓮帶領老師們進行了一場又一場“頭腦風暴”,採用“線上+線下”融合、情景模擬、親子互動、積分兌換等教學方式,不斷增強課程趣味性和吸引力。
張穎在給家長上課。人民網 尹馨攝
紅河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教師張穎多次參加“家長夜校”授課,針對留守兒童較多的情況,她“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課程內容也更有針對性。“比如縣城的課堂更多講親子關系,到鄉鎮時多是爺爺奶奶來上課,我就講隔代教育。”目前,紅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集體備課45次,多個精品課題被納入州級課程匯編。
這個暑假,紅河縣樂育鎮黨委、政府聯合鎮衛生院,為農村家長帶來野生菌食用安全、夏季溺水急救等知識的科普講堂﹔在甲寅鎮龍美村委會大龍瑤寨,以“護航成長不‘毒’行”為主題的“流動課堂”,為農村禁毒教育敲響警鐘……“家長夜校”已成為當地鄉鎮常態化、系統化的教育平台,一個個深入淺出的知識專題,為農村家長持續“充電”。
“家庭是社會的最基層的一個細胞,小家和睦了,整個社會就和諧了。”張艷蓮說。
文字:人民網 尹馨
視頻制作:尹馨
統 籌:朱思雄
視頻來源:紅河縣融媒體中心
出 品:人民日報社雲南分社 人民網雲南頻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