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就是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遠征軍”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八十多年前的中國,是恥辱與戰火交織的中國,日寇鐵蹄肆意踐踏中華大地,山河破碎。在民族危亡之際,四萬萬同胞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絕,燃起抗爭的燎原之火。
保山龍陵鬆山大戰遺址紀念園。人民網記者 張若涵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歲月,雲南作為西南抗戰的戰略要地,各族兒女以血肉之軀筑起抵御日軍的堅固防線,滇西抗戰更成為這段歷史中悲壯而激昂的篇章。
國殤墓園中國遠征軍將士墓碑。人民網記者 張若涵攝
1942年5月,日軍入侵滇西,切斷滇緬公路——這一中國抗戰后方唯一的國際通道,雲南從大后方變為抗日前線。為收復滇西失地,打通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滇西民眾與盟軍並肩作戰,在鬆山戰役、騰沖戰役和龍陵戰役等重大戰役中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最終打破封鎖,恢復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篇章。
參加過滇西反攻戰騰沖戰役的吳正春老人,今年已經101歲。人民網記者 張若涵攝
如今,歲月洗去戰火硝煙,保山騰沖國殤墓園裡數千塊墓碑是這段歷史的悲壯見証﹔滇西抗戰紀念館裡,帶彈痕的軍帽、泛黃的作戰地圖靜靜陳列﹔鬆山大戰遺址紀念園裡,戰壕蜿蜒,每年都有無數游客前來憑吊英烈,有人獻花,有人輕撫石碑,還有人佇立凝視……
參加過滇西抗戰的何紹從老人,今年已經102歲。人民網記者 張若涵攝
吳正春、何紹從兩位百歲抗戰老兵,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據他們回憶,很多士兵犧牲后連姓名都未能留下,只能長眠在深山。今天,讓我們通過他們的講述,感受他們用青春與熱血鑄就的家國信仰。
八十載歲月更迭,烽火硝煙早已散去,但老兵的講述、戰場的遺跡,仍在提醒我們:和平是無數先烈犧牲換來的成果。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吾輩當自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