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因橫斷山阻隔“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觀,周邊情誼卻跨越大山交匯交融——
“三江並流”核心區,感受民心相通(邊城見聞)

在怒江州瀘水市片馬鎮,中緬邊民共同慶祝景頗族傳統節日目瑙縱歌節。高玉生攝
緬甸崗房村村民查看白芨種植情況。怒江州外事辦公室供圖
2025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怒江)國際論壇期間,駐華使節走進陽坡村了解鄉村振興實踐,並與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共同歌唱舞蹈。和賽虎攝
本報記者採訪頂康角當(右)。余文生攝
2024“滬滇情·民族風”第三屆怒江峽谷文化周怒江音樂節狂歡夜活動上,中緬兩國演員以歌舞會友,共話胞波情誼。怒江州委宣傳部供圖
圖片來源:雲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 審圖號為雲S(2023)46號
位於怒江大峽谷中的怒江州瀘水市城區俯瞰。高玉生攝
視頻報道請看人民日報國際微信公眾號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被緊束於60—100公裡寬的狹窄地帶、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裡。南北走向、高聳連綿的橫斷山脈,阻斷了三條大江的連通,構成了世所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地理景觀,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處“三江並流”核心區。雖有橫斷山脈阻水擋路,全州98%以上面積是高山峽谷,卻未能隔絕怒江人與周邊國家民眾的交往交融。正如江水奔涌,劈開高山,在曾是中國深度貧困地區的怒江州,當地干部群眾不但勠力同心改善交通、發展產業,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還惠及周邊國家民眾,讓中國脫貧經驗成為造福周邊的“中國智慧”。
一條江連起兩個同名村——
“友好村寨就是朋友,是朋友就要一起走”
“胡科長,今年咱們村的白芨長得真不錯!”怒江州外事辦公室科長胡興林剛看到本州“崗房村”村民的短信,就收到小江對面緬甸“崗房村”村長阿丁三發來的現場視頻:“我們村的白芨,施肥、除草也沒落下。”
一條江隔出了兩個崗房村,一個在中國,另一個在緬甸。怒江州外事辦公室工作人員李雪鬆介紹,隔江相望的兩個崗房村在2017年締結為中緬友好村寨,兩個村子交流交往頻繁。阿丁三有親戚在中國崗房村,平日裡線上線下聯系不少,交流最多的就是如何種好白芨。他說,村裡人種植白芨的熱情,源於中國崗房村的成功經驗。
白芨又名“白及”,是一種原產於中國的中藥材。《本草綱目》記載,“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曰白及”,意指因其根部呈白色,且多個根莖連及而生,所以稱“白及”。誰也沒有想到,這“連及而生”的中藥材,把兩個同名村寨緊緊“連及”在一起。
“怒江的氣候、海拔很適合種植白芨,我們駐村工作隊先挑一塊坡地進行試種,長出來的莖塊果然很肥。”胡興林介紹,2018年,他在怒江州瀘水市片馬鎮崗房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時,試種了1畝紫花三叉大白芨,經過3年精心管護獲得豐收。漸漸地,崗房村的白芨越種越多,企業直接“包場”收購。這個好消息傳到了緬甸崗房村,緬甸村民走親戚時紛紛詢問:“哪裡有苗賣?這東西怎麼種?”
2022年,依托中緬友好村寨農技幫扶項目,怒江州外事辦公室組織向緬甸崗房村提供8萬株白芨種苗,同時通過線上溝通指導白芨種植技術:選哪塊地種,怎麼挖排水溝,什麼時間施肥、捉虫……
翻看阿丁三的手機相冊,隻見緬甸崗房村的田地裡,間距20厘米左右的白芨整齊成行。阿丁三說,村民們從前以種植玉米、水稻為生,但盈利少,都盼著能尋到新出路。“白芨種植很容易學,加上中國給予我們從種苗、肥料到種植技術等方方面面的幫助,我們的土地產值更高了,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024年6月,胡興林帶著中國企業來到緬甸崗房村,發現種下一年多的白芨莖塊已達4兩,村裡的草果產業更依托友好村寨平台發展壯大。“草果很香,我們原來沒吃過,現在煮雞都要放一些。”阿丁三說。
怒江州是中國最大的草果種植區和核心主產區,種植面積達111.4萬畝。草果種植是怒江州的特色產業,也是百姓脫貧的幸福產業,2024年帶動當地群眾人均增收超3400元人民幣。近年來,依托農技幫扶等“小而美”民生項目,怒江州對緬甸邊境地區進行草果種植技術培訓等,有力增進當地民生福祉。
“友好村寨就是朋友,是朋友就要一起走,有發展機遇就要共同進步。”李雪鬆說。
職業教育通向幸福生活——
“努力學好中文,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您好,歡迎光臨!”身著襯衫西褲的頂康角當,筆挺地站在怒江州希爾頓花園酒店餐廳門前,臉上挂著溫暖的笑容。幾乎沒有客人能辨認出,這名說著一口地道中文的餐廳領班是個緬甸小伙。
2018年,還在緬甸密支那縣求學的頂康角當得到一個令他激動的消息:怒江州又開始招收緬甸籍學生了。“我對中國非常感興趣,想努力學好中文,去看看更大的世界。”頂康角當說,得知可以去中國讀書,許多孩子都報了名,最終經過層層選拔,他獲得了前往怒江州民族中等專業學校(現為怒江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的機會。
自2014年起,怒江州民族中等專業學校分4批開辦了4個緬甸籍學生班,開設汽車應用與維修、農村醫學、酒店管理、旅游服務與管理等專業,在安排專業課程的同時也教授中文,以“語言+技能”模式對緬甸籍學生進行培養。作為“小而美”民生項目的一部分,怒江州還為緬甸籍學生提供學費和住宿費等方面的保障。
“剛入學的時候,我隻會用中文說‘你’‘我’和‘吃飯’。”頂康角當說,充實的學習安排讓他掌握了更多語言和技能,多彩的校園生活給他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我們班在學校的文藝表演中演唱緬語歌曲《兄弟》,還有一次在運動會上取得拔河比賽第一名。”
2021年,頂康角當開始在酒店裡實習。“我的心裡好像有堵牆,怕自己說的中文不對。”他說,中國客人的鼓勵讓他燃起信心,並堅定了留在怒江州的決心。如今,頂康角當閑暇時會約朋友到怒江邊散步,聚餐興起時就拿起吉他唱中文歌曲。今年3月,在2025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怒江)國際論壇上,他身著中國獨龍族服飾表演舞蹈,向各國友人展示怒江州的新變化和自己的新生活。
“我已經愛上怒江州,希望這裡的發展讓更多人看見。”頂康角當說。
鄉村振興書寫精彩故事——
“我願意再來怒江州,感受這裡的新變化”
頂康角當跳著歡快的民族舞蹈時,緬甸記者佟思渡就在現場。
2025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怒江)國際論壇以“共促鄉村全面振興 共謀現代化發展”為主題,來自34個國家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約300位駐華使節、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減貧治理和鄉村振興經驗,共謀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之道。佟思渡受邀參加此次論壇並走訪怒江州各地。
會場外,造型別致的懸索橋“通達橋”,引起佟思渡的注意。橋下江水奔涌,讓他想起高山峽谷中那些“通達”幸福生活的人們。魯掌鎮陽坡村從貧困村庄到生態旅游熱點的故事令他印象最為深刻。陽坡村目前種植草果近3000畝,還打造“一縷陽坡”旅游品牌,每年吸引游客幾十萬人次,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陽坡村位於高黎貢山雲端,是一個傈僳族村落,被譽為“第一縷陽光照耀的地方”。“村子面向怒江大峽谷,清晨可以看日出,第一縷陽光就照在我們村。”村小組組長喬大華介紹,清晨的金色陽光洒在村落屋頂,傍晚的夕陽將整個村庄染成金黃,夜晚看怒江兩岸的燈火,美不勝收。
“但是從前的陽坡村,坡陡難走,騎摩托送娃娃上學都要40分鐘。”喬大華邊走邊介紹,順著新建的觀光廊道來到一座低矮的木屋前,裡面一對夫妻經營著特色小吃店,向游客供應烤茶、米線等。“我們原來就住在這裡。”喬大華說,家家戶戶種草果后,生活條件漸漸改善了,家門口的公路通車后,懸崖上的陽坡村憑借優美風光逐漸為人所知,也吸引來了像佟思渡這樣的周邊和遠方來客。
2024年9月,造型奇特、仿佛聳立於雲端的怒江大峽谷先鋒書店落戶陽坡村,前來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喬大華帶領村民小組干部,順勢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吸引發展民宿、餐飲、咖啡等業態的村民加入,規范村內經營秩序。“我了解到,這座書店的設計靈感來自當地少數民族使用的弩,完美結合了傳統文化特色與現代建筑風格。像陽坡村這樣的精彩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佟思渡說,怒江之行讓他不禁思考,如何將類似的中國經驗帶回緬甸。
“我願意再來怒江州,感受這裡的新變化。”佟思渡說。
鏈接·雲南怒江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核心區,與緬甸奇貝、索羅、考蘭鋪和瑙朦等4個鎮區接壤,邊界線長450公裡,是中國距離南亞最近的邊境州市之一,在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建設中處於前沿位置。
近年來,怒江州連續舉辦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怒江)國際論壇,積極介紹中國扶貧經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共享發展機遇﹔以怒江峽谷文化周、怒江傈僳“闊時”文化節、目瑙縱歌節等活動為載體,深化與周邊國家人文相親。怒江州還與緬甸締結10對邊境友好村寨,通過實施教育、醫療、農業技術幫扶等“小而美”民生項目,助力改善邊民生產生活條件,增進民心相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