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南洋 丹心映滇西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外媒主題採訪活動側記

日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外媒主題採訪活動在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市等州市舉辦。來自馬來西亞4家媒體的記者深入滇西抗戰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地進行深度探訪,在南僑機工的熱血故事與抗戰老兵的崢嶸歲月裡,真切觸摸那段跨越國界的烽火記憶,感知反法西斯戰爭中凝聚的跨國情誼與愛國精神。
南僑機工赤心救國
南僑機工,是抗日戰爭時期鐫刻在滇緬公路上的特殊印記。他們是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南洋地區回國的華僑機工,在祖國危難之際,毅然投身滇緬公路運輸,用方向盤和扳手筑起抗戰“生命線”。
在德宏州博物館展櫃前,鏽跡斑斑的筑路鐵具與黑白照片裡穿梭山間的卡車,無聲訴說著這段熱血歷史。在現場,南僑機工謝川周之子謝志偉的講述,讓一位華僑青年的抗戰故事清晰起來。
14歲那年,來自海南省萬寧市的少年謝川周隨兄長背井離鄉到馬來西亞太平埠謀生,先在伯父的咖啡茶室打雜,后入汽車修理廠當學徒。扳手的聲響、方向盤的弧度,成了他青春裡最熟悉的節奏。那時的他沒料到,這門手藝日后會成為抗戰的“利器”。
1939年的南洋,抗日呼聲激蕩。“父親在報紙上看到日本人在中國燒殺搶掠的消息,整夜睡不著。”謝志偉記得父親的話:“中國要是亡了,我們在國外就是任人欺負的亡國奴,這絕不能發生!”恰逢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招募,急需會開車、懂修車的人支援滇緬公路,17歲的謝川周立刻報名。因年齡被拒后,他換了個招募點虛報為18歲,才得以加入。
從馬來西亞乘船至越南,再輾轉到昆明集訓,謝川周被分配到西南運輸處,駛上了滇緬公路。“從畹町到保山段全是土路,最險最難。”謝志偉比劃著山路的崎嶇,“下雨就成泥坑,車子要麼打滑,要麼陷進去。”但機工們總有辦法。謝川周在車廂備兩塊厚木板,路壞了就墊木板鋪路,這個“土辦法”后來在車隊推廣,成了滇緬路上的“通行訣竅”。
危險遠不止泥濘。一次運輸中,謝川周染上瘧疾,全身打擺子,被送進醫院。醫生讓他住院一個月,他一聽就著急了:“車上的物資等著送啊!”第二天病情稍緩,他便偷偷溜出醫院,帶病將物資准時送達。
在謝川周的記憶裡,海南籍機工格外團結:“老鄉們見面不用多言,一個眼神就知道要互相搭把手。”他們在懸崖邊推車、暴雨中修車、空襲后搶運物資,用無畏在崇山峻嶺間打通運輸通道。
1942年,謝川周被輾轉調往緬甸仰光、八莫等地,后又隨中國遠征軍赴印度,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才沿中印公路回到昆明。
硝煙散盡后,謝川周選擇在芒市定居,最終長眠於城郊的小山上。而他的故事,成了謝志偉心中最珍貴的遺產。“小時候總纏著父親講滇緬公路的事,那些驚險和熱血,早就刻在我心裡了。”如今75歲的謝志偉,是這段歷史的“傳聲筒”。家庭聚會時,他會給晚輩們講父親瞞著家人毅然回國抗戰的場景,描述滇緬公路上的驚險與艱辛﹔社區活動中,他主動分享南僑機工的故事,傳承南僑機工的愛國精神﹔歷史學者來調研,他毫無保留地拿出父親的老照片、老物件,一遍遍復述細節,隻為讓那段歷史不被世人遺忘。
謝川周的經歷,讓馬來西亞《華僑日報》記者黃芊郡深受觸動。她剛聽完“現代花木蘭”李月美女扮男裝穿越封鎖線的故事,此刻又添一分震撼。“此行讓我深入了解了滇西抗戰的壯烈,這對年輕一代意義深遠。”她表示將用圖文呈現這段歷史,讓馬來西亞民眾感知和平的珍貴。
在南僑機工英雄牆上,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記者陸世敏看到了一位和她同樣來自馬來西亞霹靂州和豐的機工,倍感親切。“這段歲月不只是中國的記憶,更是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的共同記憶。作為媒體,我們始終與馬來華人社群保持聯系,持續報道南僑機工的英雄事跡。但此次親臨現場探訪、對話機工后代,帶來的觸動尤為深刻——那些無名英雄背后藏著的點滴細節與赤誠初心,更值得我們不遺余力地挖掘與傳播。”
老兵精神薪火相傳
芒市一棟民居的天井裡,滿牆綠植郁郁蔥蔥。96歲的抗戰老兵馮為民坐在輪椅上,精神矍鑠。他掏出手機展示自己28歲的老照片:身著軍裝的青年英氣勃勃。
1929年,馮為民出生在山西省高平市的貧苦農家,原名馮晚瓜,是家中九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1942年山西大旱,12歲的他跟著三哥逃荒,一路靠乞討活命。1944年7月在山西省安澤縣遇到八路軍,“戰士端來一碗熱面,那是我餓了太久第一次吃飽飯。”因身形瘦小,他被部隊收留,扛起鐵鍬成了八路軍的一員。
從1944年到1948年,馮為民跟著部隊保衛延安、打淮海戰役、渡長江……一件挂滿勛章的舊軍裝被珍藏至今。“能活下來太幸運了,共產黨給了我新生,我得好好報效祖國。”老人輕撫勛章,眼裡閃著光。1958年,馮為民被調任至雲南省潞西縣(今雲南省芒市)遮相農場,投身建設,先后任指導員、副場長。1968年,他改名“為民”,提醒自己為人民服務。
如今,馮為民在芒市安享晚年。他總愛給孩子們講戰斗故事,講戰友犧牲,講勝利不易。“如今日子好過了,但年輕人別忘了那段崢嶸歲月,要把抗戰精神傳下去,好好為國家奮斗。”老人望著院內綠意,語氣堅定。
同樣的赤子情懷在黃埔英杰盧彩文的家中代代相傳。其兒媳盧麗芳談及公公的往事時,眼含熱淚:“公公16歲考入黃埔軍校,因表現優異入選情報班接受強化訓練,此后投身收復騰沖等關鍵情報工作。烽火歲月的生死考驗,讓他將愛國情懷熔鑄為畢生信念。他常說,愛國就要有‘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擔當,並始終叮囑后代要重視文化傳承、科技精進與人才培育,更要攜手全世界熱愛和平的力量守護安寧。”
一路傾聽這些故事,《沙巴詩華日報》副採訪主任沈健雲的筆記本記滿了細節。在鬆山大戰遺址紀念園和滇西抗戰紀念館的書店裡,她特意挑了幾本記錄這段歷史的書籍。“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讓宏大的歷史變得可觸可感,我要回去好好研讀,把它們講給更多人聽。”她說。
在滇西抗戰紀念館,黃芊郡深刻認識到,滇西抗戰不僅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關鍵篇章,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僑機工、中國遠征軍、美國飛虎隊等群體的英雄足跡,詮釋著跨越國界的無畏與勇敢。“我計劃通過圖文報道推介雲南抗戰相關的紀念館,讓馬來西亞讀者了解這片土地的深厚歷史。在馬中互免簽証便利政策下,希望有更多同根同源的馬來西亞華人回祖籍國尋根問祖。”
在騰沖,馬來西亞《中國報》記者蔡景麗還被老少同樂的皮影戲場景深深觸動。“這和當年的戰火硝煙形成強烈對比,更讓人體會到和平有多可貴。”她正計劃以“滇緬生命線上的南洋華僑”為主題,用文字與影像記錄這段跨國情誼,“這些共同記憶,正是馬中深化文化、青年交流的最好紐帶。”(記者 郭瑤 張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