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記者手記)
2025年08月24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大學在戰火中堅持教書育人,這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力量。
土坯為牆,鐵皮覆頂,在西南聯合大學的簡陋校舍中,走出2位諾貝爾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元勛﹔
歷經數次大搬遷,浙江大學參與護送的《四庫全書》躲過轟炸,在破碎山河中守護中華文脈﹔
“別了,別了,同學們,我們再見在前線”,一批又一批陝北公學畢業學員齊唱歌曲,踏上抗戰的征途……
抗戰烽火中的大學非但未被摧毀,還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孕育出眾多艱難而美好的故事,延續至今。
這場烽火中的遷徙,不僅是校舍的轉移,更是火種的傳遞。於國家而言,它留下了教育的根脈,為抗戰勝利后的國家建設、學術振興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學術儲備﹔於地方而言,點燃了進步的星火,將先進的農業技術、文化知識帶到山林鄉野﹔於教育本身而言,它鐫刻了大學的價值追求——不是躲在象牙塔裡的空談,而是與民族復興、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實踐。
最為珍貴的,是那穿透硝煙、直抵未來的精神接力。如今,跨越兩千公裡的“長江信帆”承載著滬川兩校學生的夢想,貴州湄潭茶園裡彌漫著浙大西遷時泡出的茶香,中山大學與雲南澄江開展多領域的深度合作……烽火歲月裡的弦歌不輟,在沿途播撒下現代文明的種子,化作深厚的校地情緣,歷久彌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4日 05 版)
(責編:徐前、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