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在西雙版納的慢時光裡,感受“理想生活”

曾智慧
2025年08月15日08:29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現在,我也算半個西雙版納人。”到雲南西雙版納玩了一趟后,重慶的鄒先生決定留下來,把“旅游”變為“旅居”。如今,他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半年多。

“來了就不想走了”,這是許多旅居游客的共同感受。

近年來,旅游大省雲南把“旅居雲南”作為“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具象化和核心載體來推動,將綠水青山與人文底蘊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氣候溫潤、風情獨特的西雙版納,更成為眾多游客到雲南旅居的理想之選。

今年上半年,西雙版納旅居人數達56萬余人,同比增長35.06%,人們在這裡度假、康養、創業……重新定義著生活的無限可能。

曼廣居民小組依山傍水,風景如畫。圖為航拍。楊林凱-攝

依山傍水的曼廣居民小組,風景如畫。楊林凱攝

曼廣:都市人的“田園牧歌”

驟雨初歇的清晨,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植物的清新氣息,剛剛散步歸來的鄒先生臉色紅潤,笑意滿盈。

“在這裡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鮮空氣,幸福指數特別高。”自從定居曼廣后,他便徹底愛上了與自然為鄰的田園生活。

曼廣居民小組背靠嘎洒省級森林公園,距離景洪市區僅20分鐘車程,居住著79戶395名村民。這裡依山傍水、風景如畫,傣家建筑掩映在綠樹叢中,金黃色的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猶如一幅生動的田園詩畫。

依托好山好水和豐富的傣醫藥、溫泉資源,當地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打造“尋夢·傣庄”項目,將過去用來放置生產、生活用具的傣族民居閑置空間改造為37套“主客共享”的旅居房,已吸引了上萬人來度假旅居。

曼廣居民小組將原來傣族民居用來放置生產、生活用具的一樓閑置空間改造為旅居房。圖為旅居房內布局。楊林凱-攝

曼廣居民小組將原來用來放置生產、生活用具的傣族民居的閑置空間改造為旅居房,圖為旅居房內布局。楊林凱攝

“一樓是我住的地方,二樓是房東住的。有專門的樓梯上二樓,互不打擾卻又能隨時串門。”退休后,鄒先生偏愛清淨,“主客共享”的模式讓他能很快融入當地生活的同時,又不擔心被過度打擾。

旅居產業的發展,不僅讓游客找到“詩和遠方”,也為曼廣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村民玉應將自家房屋出租參與項目改造,同時擔任保潔工作。每月不僅有3000元的穩定租金收益,還有3500元的月工資收入,再加上年底分紅,年增收超過6萬元。

自2024年運營以來,“尋夢·傣庄”項目已實現營業收入228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12萬元,村民通過租金、分紅等渠道獲利超100萬元。昔日的傳統村落,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我們計劃以曼廣為起點,輻射周邊的7個村寨,未來預計完成2000套特色民宿打造。”尋夢(西雙版納)康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科杰表示。

萬景社區是成立於2020年的“年輕”社區。圖為萬景社區一隅。楊林凱-攝

萬景社區是成立於2020年的“年輕”社區。圖為萬景社區一隅。楊林凱攝

萬景社區:互嵌共融中解鎖人生“下半場”

每到傍晚,萬景社區的廣場上總是熱鬧得很。

伴隨悠揚的葫蘆絲樂曲、歡快的象腳鼓舞鼓點,來自天南地北、操著各地口音的男女老少旅居游客,踩著節拍一同跳起了舞蹈。

“我喜歡跳舞,真沒想到,靠舞蹈能在這兒結交到五湖四海的朋友,西雙版納就是我人生‘下半場’的‘快樂老家’!”帶有河南口音的旅居游客張冬霞笑著說。

萬景社區是成立於2020年的“年輕”社區,有住戶17000余戶,2萬余人。這裡80%以上的常住居民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覆蓋16個民族,多為離退休人員。

“在我們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城鎮社區,流動人口比本地居民還多。”萬景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蔡輝介紹。

萬景社結合旅居人群的需求,成立了舞蹈社、太極等19個藝術社團。圖為旅居客們正在排練舞蹈。楊林凱-攝

萬景社區結合旅居人群的需求,成立了舞蹈社、太極等19個藝術社團。圖為旅居客們在排練舞蹈。楊林凱攝

咋管好這個“大家庭”?

“我們有自己的辦法。”蔡輝笑著說,西雙版納本就是一個多民族互融共居的地方,不同民族的居民、不同的生活習俗,在這裡都會被尊重與理解。萬景社區延續這份包容,結合旅居人群的需求,成立了舞蹈社、太極社、書法社等19個藝術社團,讓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們,因共同興趣愛好而相識融入。

目前,19個藝術社團蓬勃發展,已成功吸納900余人加入。此外,流動黨員志願服務隊、餃子志願服務隊、紅袖套志願服務隊等7支共400多人的志願服務隊,也讓眾多退休旅居游客感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這就是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餃子志願服務隊隊長李燕萍說得實在。

曼賀納古寨航拍圖。楊林凱-攝

曼賀納古寨航拍圖。楊林凱攝

曼賀納:在慢時光裡創造“理想生活”

走進曼賀納居民小組,時光仿佛都慢了下來。

這個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傳統傣族古村寨,是距離景洪市區最近的傣族古寨。103棟傳統干欄式建筑保存完好,貝葉經傳承、傣錦制作、慢輪制陶等傳統技藝吸引來大量游客和旅居客。

許有山夫婦的飾品店就藏在村子入口處。玻璃櫃裡,手工打造的耳環、項鏈等飾品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這些都是我妻子的作品。”許有山頗有些自豪。

一次旅行,讓許有山夫婦倆對西雙版納一見鐘情,並在此開啟了他們的創業之路。圖為許有山的妻子正給顧客介紹產品。楊林凱-攝

圖為許有山的妻子(左)給顧客介紹產品。楊林凱攝

一年前,一次旅行讓夫婦倆對西雙版納的民族風情一見鐘情,並開啟了他們的創業之路。

“我妻子愛做手工,到曼賀納后,這裡的老手藝、老物件……給了她很多創作靈感。”許有山說。

隨著生意越來越好,夫婦倆承租了一棟兩層樓的傣家竹樓,一樓作商鋪,二樓是工作室和臥室。白天敲敲打打做生意,晚上伴著星光虫鳴入眠,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在城裡開工作室租金高昂,在這裡我們花同樣的錢,卻能擁有整棟樓。”許有山一邊算著賬,一邊說,“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曼賀納找到了歸屬感。”

有事業,有生活,還有美景。漫步曼賀納,你會發現,寨子裡咖啡館老板是湖南人,轉角民宿店老板是北京人,一家小小的紀念品店裡還藏著黑龍江夫妻的創業故事……

“我們全村有各類民宿45家、特色餐廳8家,有圖書館、咖啡館等各類網紅店2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40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突破4萬元。這些亮眼的數字背后,是本地村民與外來創業者同心協力的成果。”景洪市曼弄楓街道黨工委書記儲照輝表示。

增收致富的同時,曼賀納也始終堅守著對文化根脈的守護。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村寨的獨特風貌與傳統文化,當地將保護措施寫入了村規民約。

“古寨的建筑,哪些能動,哪些不能動,都有明確的要求和相應的懲戒機制。”儲照輝的話,道出了古寨在發展中堅守的初心。

一次邂逅,便成為眷戀。西雙版納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從不被單一的標簽所定義,既有古老民族文化的厚重沉澱,也有旅居創業的鮮活圖景﹔既有自然饋贈的生態秘境,也有鄰裡相融的人間溫情。或許正是這份鬆弛與多元,讓每一個走進它的人都有了停留的理由,讓“來了就不想走”的故事,在這片熱土不斷續寫新的篇章。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