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學引路人
郝小江:師承周俊院士 四十余載解碼植物化學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為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人民網雲南頻道聯合推出“我的科學引路人”系列視頻,為您講述他們“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故事。
【人物介紹】
周俊(1932年—202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1958年,周俊從華東化工學院畢業后一直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下稱“昆明植物所”)工作,曾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長、所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領域的引領者之一,率先在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研究,對人參、重樓、天麻等屬的100余種植物三萜、甾體、酚類、環肽、生物鹼及配糖體的新化學結構、生物活性、植物系統及地理分布規律開展了長期的系統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34項,出版《中國油脂植物》《橡子》專著兩部。所研究的盾葉薯蕷、秋水仙鹼、天麻素、宮血寧等成果已實現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周俊創立了我國植物化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培養了一批杰出的學術帶頭人。他曾獲得眾多榮譽和獎勵,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三、四等獎以及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吳征鎰植物學獎杰出貢獻獎等獎項。
郝小江,1951年7月出生於重慶,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化學家、天然產物化學與資源學家。他長期從事植物化學研究,將天然產物化學與植物資源、植物病害防御、化學生物學等研究交叉融合,逐步建立了有特色的植物化學研究體系。在周俊院士和孫漢董院士等前輩所做的開創性工作的基礎上,他主持了“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申請與建設﹔創建了“貴州省–中國科學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和“藥用植物功效與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學科建設、人才引進與培養、跨學科重大項目的組織實施作出了突出貢獻。2017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周俊(右)與郝小江合影。昆明植物所供圖
“昆明植物所的所訓是‘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我們做植物化學的,跟認識植物的本源一樣,要把研究對象——植物中天然產物的來龍去脈搞明白。”身著整潔的白大褂,郝小江站在實驗台前向圍在他身邊的學生說,“隻有搞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研究思路和結果才更有深度。”他說話時聲音沉穩有力,透著經年累月開展科研沉澱下的篤定。
眼前這位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的老者,正是著名的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郝小江。四十余年來,他扎根祖國西南,建立了資源一化學一生物學交叉融合的有特色的植物化學研究體系,帶領團隊對200余種藥用植物進行系統研究,對植物天然產物結構與功能、化學生物學等研究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如今,年逾七旬的郝小江依舊活躍在科研一線,帶著年輕人一頭扎進植物世界的“化學迷宮”,探索植物化學的奧秘。
回顧科研路,郝小江總提起一個名字——周俊。
1978年,在貴州大學教授化學的郝小江,因學校開設《植物化學》課程需要,被派到昆明植物所進修,師從著名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俊。
從講台到實驗室,面對陌生的研究領域,初到研究所的郝小江有些無從著手,第一天就動了打退堂鼓的念頭。
這時,導師周俊給郝小江遞來一摞文獻,“先吃透這些,看懂了就知道要做什麼,遇到問題應該首先尋找解決辦法。”如何學習文獻,找到研究切入點——這是周俊給郝小江上的科研第一課。這堂課,讓郝小江銘記,直到今天,培養研究生時,他依然遵循著周老師教的方法,讓學生先熟悉文獻,找准研究方向。
進修結束后,郝小江考取了昆明植物所的研究生,繼續深造。一次,他與同學一起做烏頭鹼的化學結構解析。
“試試用核磁共振碳譜來做結構解析。”周俊建議。
“當時我們都不敢嘗試。”郝小江回憶,“核磁共振在當時是一個比較新的儀器,它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波譜規律都還掌握不夠。”這時,周俊對他們說:“不試一試,怎麼知道不行?任何事情都要嘗試,搞科研本來就是一種探索。”這句朴素的話,像一顆種子,深深植入郝小江心中,也激勵著他在科研領域不斷勇於嘗試。
培養學生方面,周俊向來不拘一格。他認為,植物化學是實驗性學科,隻有通過實踐,才能做出成果。他不僅注重實干精神,還十分具有前瞻性眼光,重視國際合作。當時國內天然產物領域研究基礎薄弱,正是在他的建議下,郝小江遠赴日本京都大學專攻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
學成歸國后,郝小江組建了自己的課題組。周俊再次指點迷津:“研究植物化學,一定要開展創新藥物研究。”於是,郝小江帶領團隊,開始了抗老年痴呆藥物的研究。
二十一世紀初,在郝小江擔任昆明植物所長期間,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立,填補了雲南省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空白。
“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兩代科學家的努力下建成的。”郝小江說,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必須立足國家需求,一直以來,該實驗室始終聚焦創新藥物這一薄弱環節,同時結合植物化學的學科意義,開展多學科、多層次的天然藥物研究。
在郝小江看來,幾代植物化學人一脈相承,始終堅信實踐出真知。他常說,“我們是實驗性學科,光靠寫可不行,必須要通過實驗來驗証,踏踏實實埋頭苦干才能出成果。”
不過,郝小江也強調,埋頭拉車的同時,還得抬頭看路。“要緊盯學科前沿,未來,我們不僅要跟上研究趨勢,還要去創造新賽道,引領新方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郝小江感慨,經過七十多年的積累,周俊、孫漢董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植物化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其看來,他們這一代植物化學研究者的使命則是承上啟下——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基礎上,緊盯學科國際前沿,同時把思路和方法傳給下一代研究者。
對於青年科研工作者,郝小江滿懷期望:“希望他們拓寬知識結構,提高組織管理能力和多學科分析判斷能力,最終能引領國際研究的潮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