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從滑坡廢墟到城市新家 安居安心啟新程

“小區環境挺好,住得挺舒心的!”坐在位於縣城南邊雄俊園小區150平米的新家裡,57歲的雷體良說。
2024年1月22日,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塘房鎮涼水村和平、合心、齊心、中寨4個村民小組發生山體滑坡災害。時隔一年半,包括雷體良在內的受災群眾過得怎麼樣?人民網“行進中國”雲南調研採訪團進行了走訪。
鎮雄縣“1·22”山體滑坡災害現場。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鎮雄縣“1·22”山體滑坡災害中,雷體良失去了老伴,留下他和五個子女。
災害發生后,鎮雄縣採取集中過渡安置、投親靠友和自行租房相結合的方式,對災害波及的4個村民小組1300多名受災群眾進行妥善安置。
雷體良一家住進集中過渡安置點。縣裡組建了訴求辦理、生活保障、困難救助、安全保障、衛生健康五支服務隊,專門解決受災群眾就醫、就學、就業等方面困難,還提供心理疏導服務。
臨時安置終非長久之計。災害發生后,鎮雄縣第一時間啟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整合各類資金,通過科學選址,在縣城南邊新建雄俊園小區,將其作為受災群眾的新家。
從2024年開工到今年春節前,一期工程順利完工。近400戶1300多名受災群眾搬遷到新家,開啟了新生活。
雷體良家分到兩套各150平米的房子。“每套房子有5個房間,完全夠住。”他說。如今,五個子女中有四個在外打工,雷體良就把其中一套房子出租,每月能有2000元租金貼補家用。
近400戶1300多名受災群眾遷入新家。人民網 曾智慧攝
安居更要樂業。縣裡多管齊下,推薦崗位、組織培訓、開發公益崗位,全力解決就業問題。
因為做事認真負責,雷體良當上了8棟樓棟長,月薪2400元。“調解糾紛、維修設備,這就是我的工作。”老家土地大多已流轉,雷體良又添一筆收入。
小區配套的上百間商鋪也將分配給搬遷群眾。“正在研究分配方案,讓大家多份收入。”鎮雄縣“1·22”搬遷安置辦負責人陳文濤說。
物質生活有保障后,精神需求也不可少。“走十分鐘就到赤水源森林湖公園,晚飯后可以約著老伙計去湖邊散散步。”雷體良說。
要讓受災群眾真正融入城市,還有很多細致的工作要做。“我們會持續跟進,確保大家住得安心、過得舒心。”陳文濤堅定地說。(陳鍵、朱紅霞、程浩、蔡樹菁、曾智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