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共赴清涼之約 樂享美好時光

旅居客在學習吹奏葫蘆絲。 本報記者 隋鑫 攝
旅居客在太保家園大理國際樂養社區的食堂用餐。本報記者 李麗 攝
美麗的峨山縣城。本報通訊員 施貴生 攝
這裡,山川壯麗、氣候宜人、文化多元,是人們眼中的“詩和遠方”﹔這裡,時光悠悠,美好生活需要停下來、住下來細細品味……從“歡迎來”到“留下來”,越來越多的旅行者放慢腳步,在雲南駐足旅居,感受“始於山水、歸於煙火”的美好,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麒麟區 候鳥客尋覓清涼家
午后的陽光照在“楠溪別院”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筑上,來自湖北的王女士手持葫蘆絲,倚坐院內涼亭裡吹奏著《月光下的鳳尾竹》,悠揚的曲調在19.7℃的清涼空氣中,勾勒出麒麟區沿江街道大龍社區獨特的避暑圖景。
“這裡不僅風景如畫,還處處透著家的溫暖。”今年夏天,王女士一家租住3間相鄰客房。閑暇時,一家人常在庭院涼亭裡合奏樂曲。“在這裡,民宿老板待人親切,鄰居格外熱情,我們就像回到‘第二個家’。”王女士說。
“今年夏天,社區已接待500多名避暑游客。”大龍社區副主任李志偉介紹,2018年,社區成立公司,將蘭香會館(龍庄)升級改造,建成集餐飲、民宿、娛樂於一體的特色農庄,形成“游在水鄉、吃住大龍”的良好局面。避暑游客主要來自四川、重慶、上海、湖南等地,最短的住1個月,最長的會住滿整個夏天。
同住“楠溪別院”的山東旅居客石鎖蘭今年73歲,每天清晨,都要和老伴沿著青石板路散步到麒麟水鄉,在晨光中打上一套健身操。“這裡空氣清新,環境美得像畫似的,住著渾身舒坦。”她笑著說。
“要讓客人感受到家的溫暖。”談及民宿經營心得,“楠溪別院”經營者陳雄花分享說,從提供針線包到代取快遞,這些貼心服務讓自己在民宿開業短短幾個月就實現了9萬多元收入。
中午時分,“鄉逸民宿”的院子裡飄出飯菜香。辣子雞、醬水魚、黑皮子……地道的曲靖美食讓旅居客們贊不絕口:“我們老年人就愛吃這些綠色蔬菜,帶著泥土的清香。”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因避暑相聚在這裡,同吃“一鍋飯”,同說“一家話”,不是一家勝似一家。民宿老板趙聰香說,民宿已開業4年,提供三餐,以吃住一體的模式經營,每間房每天保底營收240元。“房間供不應求,客人來了就不想走。”
“我們有著清晰的發展規劃,明年新房建成后,接待能力還能再翻一番。”談起大龍社區的民宿發展,李志偉充滿信心,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好的體驗,社區安排專人常態化保潔,提升片區綠化、亮化,組建專門的服務團隊,帶頭服務外地旅居游客,引導轄區居民為廣大游客辦好事、解難事。“我們不僅要讓游客感受到清涼,更要讓他們記住這份溫暖,讓越來越多的‘候鳥客’把這裡當成第二個家。”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隨著都市人愈發向往田園牧歌,大龍社區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越來越多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夏避酷暑,冬躲嚴寒,當貼心的服務遇見如畫的風景,當外來的客人變成熟悉的自家人,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便在這山水之間徐徐展開。
大理市 銀發族悠享慢時光
清晨跟著白族老師學跳霸王鞭,午后採摘茶葉體驗下關沱茶制作工藝,傍晚在社區制作鮮花餅、聊家常……在大理蒼山腳下的太保家園大理國際樂養社區,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老年旅居客們正享受著別樣的美好時光。這也是大理市“旅居養老”模式的生動寫照。
太保家園大理國際樂養社區位於大理市大理鎮上末村,空氣清新、氣候宜人、交通便利。社區主打“樂養”特色,專注於為老年人提供短期旅居服務,設計了7天、15天、30天等不同時長的旅居套餐,推出蒼山徒步、洱海生態廊道游覽等自然體驗,以及景點參觀、市集體驗等文化活動,並將扎染、下關沱茶制作、鮮花餅烘焙等非遺與民俗項目融入日常,讓老年旅居者深度感受當地文化魅力。
“‘住下來、玩進去、融進去’是我們的核心目標。”太保家園大理國際樂養社區快樂活動部經理速蕊介紹,社區的樂養管家團隊會提前了解每位老人的興趣愛好與身體狀況,有針對性地組織體驗活動。比如,為精力較好的老人安排短途徒步、農場體驗,為偏好安靜的老人准備書畫、手工等室內項目。
除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專業的康養服務是社區的另一大亮點。走進社區,白族青瓦白牆風格的建筑群中,“花、木、石、染”主題的樂養公寓錯落有致。適老化細節與智能科技系統無縫銜接,緊急呼叫裝置、無障礙通道、健康監測設備全天候守護安全。社區還配備微壓氧艙、中藥熏蒸、紅外艾灸、脊柱平衡按摩等專業設施,為旅居客提供體系化健康管理服務。
“服務好、環境好、氣候好,來了就不想走。”來自北京的王國鋒今年69歲,對社區服務很滿意,與老伴已在此居住近半個月,計劃停留1個月。去年,他們也曾來此旅居。同樣來自北京的崔阿姨說:“這裡早晚涼爽宜人,跳舞交友、採茶制茶,每天充實又不孤獨,這就是我理想的老年生活。”
自2023年至今,太保家園大理國際樂養社區已接待來自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的老年旅居客2.3萬人次,實現直接養老旅居消費約1800萬元,成為大理“銀發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與高端樂養社區形成互補,大理古城內的玉洱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則提供另一種“社區互助”養老模式。這個集膳食供應、保健康復、休閑娛樂於一體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以便捷化、親情化服務為核心,深受本地老人歡迎,也吸引了不少外地長居者。
玉洱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不大,但功能齊全。工作人員會定期組織健康講座、免費體檢,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個性化康復建議。這裡還形成了濃厚的“鄰裡互助”氛圍,志願者定期上門幫扶行動不便的老人,街坊鄰裡互相照看,讓養老成為“社區之責”。來自北京的72歲老人李勝利已在此居住半年,他說:“大理的環境和氣候都很好,本地人熱情,我打算長期住下去。”
兩種模樣,一種幸福。從“旅居+康養”的高端服務,到“社區+鄰裡”的便民模式,大理的養老服務模式互補共進,帶動了相關消費,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讓“銀發族”在蒼洱風光中真正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享。
峨山縣 旅居客沉浸詩生活
走進峨山縣小街街道年景村的一家溫泉酒店,游客正在享受溫泉洗泡的愜意與清爽。來自甘肅蘭州的游客司效剛自從去年來到小街,便喜歡上了這裡。“去年,我們在小街街道住了兩個多月,今年准備住上3個月。”司效剛說,他每天除了游泳、泡溫泉外,還會練習書法、打乒乓球,日子休閑愜意得“像詩一樣”。
近年來,峨山縣圍繞“一核一軸兩環”旅游業空間布局,一盤棋推進鄉村旅居、城鎮旅居、醫養旅居、養老旅居等旅居業態發展,讓游客從“打卡式旅游”向“沉浸式旅居”轉變,著力打造令人向往的詩意棲息地。
在雙江街道寶山村委會擺依寨村民小組,村內古樹成蔭,房舍錯落有致,各家各戶牆面上繪制著彝族風情濃郁的圖案。擺依寨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積極打造集民俗體驗、生態康養、農耕文化展示於一體的特色旅居目的地,讓旅居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深入體驗彝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始於山水、歸於煙火”的美好生活。
“我們以‘一步一非遺,一村一特色’的方式完成資源梳理,暢通政商服務溝通渠道,成功吸引龍頭企業進駐發展投資,共同打造峨山縣擺依寨彝族特色旅居營地項目,預計年內完成建設。”雙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小藝介紹,雙江街道圍繞“山水田園城、非遺文旅城、幸福和諧城”發展定位,以“多彩非遺·謐境康養”為主題,充分激活各類資源,打造“沉浸式”農文旅特色示范項目,讓游客深度體驗非遺的獨特魅力和民族風情。(隋鑫 李麗 秦蒙琳 王劍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