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各地提高森林資源利用水平——
林下經濟釋放綠色動能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雲南廣袤森林釋放綠色動能。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森林撫育136.90萬畝,森林食品,板栗、金雀花、核桃等這些來自林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展現出林下經濟的蓬勃活力,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雲南實踐。
政策的精准落地為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在省林業和草原局、省發展改革委等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導下,雲南省各地注重政策配套的精准性和服務下沉,著力提高森林資源利用水平,做大做強林草資源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楚雄彝族自治州繪制全域林下經濟可利用林地資源“一張圖”,精准劃分3103.28萬畝林地適宜發展模式,有效解決“在哪發展”的核心問題,為項目落地提供了清晰指引。雲龍縣以生態鏈、產業鏈、利益鏈“三鏈融合”為引擎,推動林業經濟向集約高效躍升。其創新的“核桃+道地藥材”套種模式,集成高壟覆膜、菌根共生等5項技術,使畝產提升26%。這一“林藥共生”模式已成功盤活6000多畝低效林,帶動200余農戶實現戶均增收8000元。
全省森林蔬菜種質資源圃建設與高效種植技術研發取得突破,篩選出的適生種類及配套技術入選國家推廣庫,並在多個州市推廣1萬余畝。麗江市深化院地合作,與中國科學院、省林科院共建“科技小院”,推行“一地一策、分片包干”技術指導模式,國家、省、州(市)、縣(市、區)、鄉鎮五級聯動的科技支撐體系初步顯效。在永勝縣長坪山萬畝示范園,通過科學規劃整合多部門資金,融合園區化、景區化、組織化、產業化理念,探索出山區林區“綠富同興”新路徑。
今年以來,各地在經營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上大膽探索,“立體復合”模式得到廣泛應用。澄江市在“森林撫仙湖”項目區試點林木與小漿果(藍莓)復合經營,嚴格生態管護,探索生態與產業雙贏。勐臘縣立足資源稟賦,精准規劃布局特色林下產業帶,初步形成了“南部橡膠+N”與“北部普洱茶+N”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全縣上下廣泛參與,構建起“政府引導改造林下空間、村集體整合林地資源、企業入駐建設林下基地、農戶受聘經營林下產業”的良性循環。
迪慶藏族自治州及楚雄州持續在林下採集上發力,“保育促繁”模式進一步深化升級。香格裡拉鬆茸產業嚴格實行“採大留小,分區輪採”,國家地理標志的“金字招牌”吸引59家主體集聚發展,冷鏈物流保障48小時鮮達國際高端市場。楚雄州共推廣野生菌保育促繁面積達253.5萬畝,通過“菌塘認養”等精細化措施,讓“世界野生菌王國”的品牌更響、效益更實。
“林下經濟絕非簡單的‘靠山吃山’,而是生態友好型經濟的生動實踐。”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以科技賦能和模式創新,讓每一寸林地釋放生態與經濟價值。(記者 王璐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