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帶回員工 員工“領”回老板
行進中國丨 雲南鎮雄讓返鄉創業成為“流行趨勢”

“回家!”
去年11月,和家人商量后,周國菊從浙江返回老家雲南昭通鎮雄。
鎮雄地處烏蒙山區,總人口171萬人,是雲南人口第一大縣﹔曾有56萬貧困人口,是我國脫貧人口最多的縣。
返鄉后,周國菊入職位於鎮雄以勒五金高新產業園的浙江巨成門業有限公司鎮雄分公司,負責清洗門窗,月薪4500元。“收入雖比浙江低些,但離家近,照顧家方便。”她說。
近年來,鎮雄縣抓住東西部產業轉移機遇,筑巢引鳳,有序回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2021年以來,全縣累計回引返鄉創業就業5.92萬人。
這5.92萬人,正用努力和勤奮,“爆改”鎮雄。
鎮雄以勒五金高新產業園的務工人員。人民網 曾智慧攝
勞務大縣的人才“回流”
鎮雄是勞務輸出大縣,全縣有農村勞動力79.35萬人,轉移就業70.33萬人,轉移率高達88.63%。其中,過半前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務工。
70.33萬人中,僅五金工、縫紉工、水晶工等技能人才就超過20萬人。不少人還借助多年務工經驗成長為行業優秀企業家、管理精英或高技能人才,積累了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
縣域經濟要發展,亟需人才回流。怎麼引“流”?鎮雄縣將人力資源作為第一優勢資源,強化園區建設、強化政策支持、強化服務保障,以園區聚產業、以創業帶就業,引企建園、引企入園。
周國菊所在公司的負責人劉慶波,就是一位鎮雄籍返鄉創業者。
早年,劉慶波在浙江武義創立公司,開啟在五金門窗行業的創業之路。生意做得有聲有色時,老家的招商團隊找上門,邀請他返鄉創業。
“這些年,老家變化大:‘兩高(宜畢高速與鎮七高速)兩鐵(成貴高鐵和敘畢鐵路)’打通物流脈絡,產品可達國際國內大市場﹔政府有很多招商引資政策,比如貸款貼息、物流補貼、租金優惠等,能為返鄉創業護航﹔‘店小二’式的服務,能解決廠房、用工等難題……招商團隊誠意滿滿。”
經過深入了解,劉慶波篤定:“能干!”
2024年,他在鎮雄以勒五金高新產業園成立分公司,布局3條5G智慧木門、2條櫥櫃衣櫃面板、2條集成牆板生產線,年產值可達1.5億元。
劉慶波還持續不斷“呼朋喚友”,吸引老鄉返鄉。“曾經走出去是為了過上好的生活,如今回來是為了帶動家鄉人一起過上好的生活。”他說。
家住鎮雄縣五德鎮的劉銀此前在浙江從事門窗工作,得知劉慶波回鄉辦廠,他主動申請回鄉就業。“工作在哪裡都是干!我已經出門打工十多年了,肯定想回來,而且還是做老本行。”劉銀不由自主地說出了心裡話:“回家好啊,一邊把錢掙了,一邊還能照顧一家老小。”
鎮雄以勒五金高新產業園的務工人員。人民網 曾智慧攝
產業聯動的“磁吸力”
劉慶波返鄉創業並非孤例。鎮雄縣先后打造了鎮雄億聯國際商貿城、鎮雄縣紡織服裝產業園、鎮雄縣以勒五金高新產業園等,並出台創業就業扶持方案,在用工、廠房租賃、物流補貼、就業扶持上給予企業助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吸引返鄉人員創業就業。
由當地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方式打造的鎮雄億聯國際商貿城,去年商貿城A區468家經營商戶實現10.2億元銷售業績,帶動5000多人就業。
這468家經營商戶裡,主營五金生意,有322戶由返鄉人員創辦。33歲的方應萊是其中之一。
“2019年之前,我沒想過回來。鎮雄以前的城市環境,說得形象點,就是一雙白鞋穿出去,回來洗都洗不干淨。”坐在自己創設的家具品牌銷售店裡,方應萊侃侃而談。他說,鎮雄人家鄉情結重,是“家鄉寶”,以前在家難發展,只能外出打工。如今,家鄉交通、教育、居住、醫療環境巨變,“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僅有老板帶回員工,還有員工“領”回老板。
鎮雄縣紡織服裝產業園內,雲南助嘉科技有限公司制衣車間一派繁忙。“這個時間段有一部分員工去接孩子放學了,不然人會更多。”公司總經理貝國平說。
雲南助嘉科技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在浙江,在鎮雄建分廠,源於一次偶然。
2019年,一位在浙江永康工作的鎮雄小伙子找到貝國平,提出想在老家開設加工廠。
“當時,我連鎮雄在哪裡都不知道,隻知道雲南離浙江很遠。我也從沒來過。”貝國平回憶。
實地考察后,他發現了吸引力:鎮雄是人口大縣。“在浙江,制衣招工難,春節后總有員工留下不返。”更重要的是,鎮雄用工成本更低。
目前,雲南助嘉科技有限公司已吸納260名鎮雄本地員工。為穩定隊伍,設置固定崗與靈活崗,既保產能,也讓員工有時間照顧“一老一小”。
鎮雄呢嚕坪服裝產業園的企業生產線。人民網 曾智慧攝
如何讓返鄉潮可持續?
在鎮雄,返鄉創業就業已成為“流行趨勢”。如何讓這股熱潮持續涌動?例如五金產業,本地市場容量有限。市場若遇冷,人才可能再次流失。怎麼辦?
“調研顯示,5年內鎮雄的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我們正聯合黨委政府,大力開拓市場,輻射周邊,力爭五至八年覆蓋千萬人口,增強造血功能。”億聯國際商貿城總經理彭作綸說。
雲南鎮雄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陳孫強則認為“輻射”的作用很關鍵:“要開拓市場,走品牌發展之路。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返鄉人員也能扎根。”
市場競爭激烈,小品牌突圍不易。方應萊卻表示樂觀:只要在性價比、差異化、客戶體驗、銷售創新、員工激勵上精耕細作,縣域新品牌仍有生存發展,甚至向外拓展的空間。
此外,鎮雄依托資源優勢,布局更多產業。“磷基新材料項目可直接間接帶動上萬人就業,低熱值煤及印染項目可帶動1500人……”陳孫強一一列舉。
要發揮好輻射的作用,離不開順暢物流。“昭通交通條件巨變,鎮雄不再被大山阻隔,物流便利,服務半徑靈活。”陳孫強指出,鎮雄地處雲、貴、川三省交界,位於西部陸海新通道主通道,成貴高鐵、敘畢鐵路在以勒鎮設站,宜畢高速、鎮七高速在此交會,客貨運四通八達。
縣域發展,吸引人才返鄉,還需解決人才“加持”——教育和醫療。
以往,鎮雄縣教育基礎設施薄弱。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前,全縣初一到高三學齡段累計外流學生超過1萬人。近年來,當地吸引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辦學,教育水平穩步提升,生源逐漸從“向外跑”轉變為“往回流”。“看,雲南師范大學附屬鎮雄中學,現在一年有不少學生考上清華、北大,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方應萊一臉自豪。
如今的鎮雄,教育是名片,也是吸引力,不僅留住了務工人員子女,還吸引周邊地區的人來鎮雄安家,這又帶動了就業創業,增強了縣域經濟活力。
醫療方面,當地建設了鎮雄縣人民醫院新院區,並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建立了對口幫扶協議,挂牌成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區域聯盟中心醫院,讓老百姓“足不出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在國家政策引領下,省市縣黨委政府積極作為,百萬鎮雄人民同心協力。這個昔日的貧困大縣,正蹄疾步穩邁向高質量發展。
特別是5.92萬人的“洄游”,鎮雄籍外出務工群眾從“走出去”謀生到“雁歸來”致富,更是對家鄉未來投下的信心之票。
可以說,鎮雄的生動實踐,為西部地區探索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參考的樣本。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正因為人才的回歸與產業的勃興,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陳鍵、朱紅霞、程浩、蔡樹菁、曾智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